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尹旺 赵松山
11月10日,襄阳市襄州区东津镇吴湾村,村民肖正义扛着锄头踏上一座崭新的桥梁。桥的另一头,他新种的麦地里已冒出绿苗。
“走上这扎实的桥,心里踏实多了。”笑容写在74岁的肖正义脸上。眼前的新吴湾桥28米长、6米宽,安装有护栏,作为附近数千群众出行的要道,它替代了已被鉴定为5类危桥的老拱桥。
危桥改造,是惠民生的“连心桥”。去年11月,按照省交通运输厅“三年消危”文件精神,襄阳市改变各区县负责的零散施工做法,用“打捆”统一招标方式,引进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参与危桥改造项目,打造新建桥梁寿命至少50年的精品桥工程。据悉,今年起截至10月底,328座危桥中已开建155座,50座已建成通车,到明年底所有危桥改造完成,惠及数百万群众。
过河不再胆战心惊
襄阳宜城板桥镇东湾村紧邻346国道,一座黄水桥横跨莺河水库支流。“快来门口晒太阳。”看到中交二航局五公司项目总工孙克敏,58岁的村民成景慧连忙搬椅子、端热茶。
原来,昔日的拱桥黄水桥因重载车多,造成下部裂缝、墙面倾斜,住在桥边的成景慧,每天过桥都胆战心惊。今年6月,孙克敏带着队伍来给黄水桥维修加固。两个月后,这座30米长、古色古香的桥焕然一新,不仅裂缝等病害全部清除,桥面两边的栅栏全换成防撞护栏,安全等级提高。
桥,修到了群众心坎里。离东湾村数十公里外的流水镇黄冲村,是赫赫有名的流水西瓜原产地。一段时间来,村委会主任孙克龙很着急:8月一场洪水冲垮村里通往外界的黄冲桥,周边4000多村民出行难。在襄阳市交通运输局统一调度下,中交二航局跑步进场,日夜施工,一座简支梁桥快速动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桥梁正进行桩基作业,一台25吨的汽车吊运着各种配件,工人在一旁捆扎着钢筋笼。“新桥比老桥长高1米多,而且更结实,再也不会担心被水冲垮。”孙克敏介绍,为让村民早日通行,目前施工人员增加一倍,力争明年元旦前后建成通车。
襄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批维修加固的危桥普遍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右,改造公路危桥,是今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之一,为提高改造的速度和质量,去年首次引进“国家队”,由央企来实施改造计划,目前成效显著。
“一桥一方案”打造精品
以造跨江、跨海桥闻名的二航局参与农村危桥改造,仍然不敢马虎。
在宜城流水镇梅畈村,一座昔日的5类危桥——孙家畈漫水桥已被拆除,正在建23米长、7.5米宽的新桥。在吊车配合下,桥上正在架梁,以改变以前遇洪水就淹、村民涉水过河的现象。“用工厂化预制方式制作桥梁,从襄阳运梁,运费占造价的五分之一,但为了提高桥梁质量,值得。”二航局项目经理丁顺文说。
与传统项目不同,襄阳桥改项目点多面广,分散在襄阳市19774平方公里的9个区县范围,最远的一座危桥离神农架仅3公里,且危桥结构类型多样,施工组织面临巨大挑战。
“国家队”进场,自有妙招。
施工前——采取“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用标准化设计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快前期进度,确定“一桥一方案”施工方案;
施工中——在二航局项目部中控室大屏幕上,所有危桥施工进度一目了然,现场均安装摄像头,实现智能化管理。用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等方式打造精品桥梁,保证新建的桥梁寿命不低于50年;
完工后——进入全方位的规范程序智能化管理,集成汇总桥梁建设信息,指导后期桥梁养护工作,提高管养效率。
据悉,利用眼下天晴少雨时机,襄阳3年消危行动进入建设高潮,不仅把数百座危桥改成群众满意的安全桥、精品桥,还引入新理念,成为全省“毛细血管”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