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文揭露了通信套餐乱象,包括“免流”套餐名不符实、营销电话诱导消费、套餐升级容易降档难等情况。
“免流卡”、“升级流量套餐”看上去是针对网络流量使用推出的新服务,但其实营销手段还是原来的老套路。无非就是,话说一半,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只说免费的部分,不说或少说收费的部分,或者把规则设置得无比繁杂,让人看不下去,稀里糊涂就入了坑,然后发现自己购买的服务,货不对板、言过其实。
而且,这些自己可能并不需要服务、也并不划算的套餐,购买、升级起来可能非常容易,往往一个电话、一个链接就开始扣钱了;但如果消费者想要取消服务、降级套餐,就没那么容易了。人家也不明确地说不能办,但就是要你从线上到线下,这个代办点到那个营业厅,折腾一番之后,或许才能不情不愿地给办一下,就感觉,这些明明应该让通信变得更便宜,更便利的服务,像是运营商扔在顾客身上的狗皮膏药,黏上的时候不让你选,想撕下来还特别困难。买卖的事儿,有必要做到这地步吗?
让人很不解的是,网络降费提速都已经说了多少年了,电信运营商们表态表了挺多,但落实到具体服务中,还是要如此挖空心思玩这些老旧的套路,消耗消费者的耐心,让人觉得极不舒适。客观而言,现在使用网络流量是个刚需,如果运营商套餐内容设置合理,还能有一些个性化的方案,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具体需求去制定资费,应该是不愁生意做。反而是这样连哄带骗,敷衍塞责、坑一个是一个的营销方式,会让人觉得特别厌烦,不仅开发不到新客户,可能还会流失老客户。
其实,用户的诉求非常简单,都写进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也是工信部一而再再而三重申的,就是要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所谓尊重知情权,就是该让用户知道的,都要清楚明白地让用户知道,尊重选择权,就是用户想要购买或不购买什么样的服务,都要有清晰的实现路径。而不是用个流量、办个套餐,还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生怕哪一步走错、哪句话说错就被坑了,这样的买卖关系合理吗?如果有更多选择,谁愿意花钱受这种气?
虽然每每有用户投诉,企业往往把这类不规范的营销行为,归为客服、业务员个人对业务不熟练,操作不规范,但是当投诉达到一定的量级,很多用户都遇上同样的问题,就不能说是某个人的工作行为不当,而是整个行业存在问题。这样的环境是怎么形成的?企业应该反思,监管部门应该重视。
降费提速推行多年,平心而论,电信服务有没有改善呢?还是有的。至少我们网速的确是比以前快了很多,而资费相对来说并没有大幅上涨,如果消费者细心、肯计算、避坑有方,可能资费还会比从前有所下降。但是,享受价廉物美的通信服务,应该是用户平等的权益,大家都能轻轻松松地就选到合适的套餐产品,才应该是常态。如何让运营商少来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各地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净化行业风气,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毕竟,2021年都快过完了,通信套餐真的不该再这么“难以下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