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小试管,身穿白大褂,他工作的“画风”不像警察。
没有配过枪,很少使用警械,他傍身的“武器”是一台台精密复杂的仪器。
参警20多载,开展毒品检测万余次,他为锁定形形色色的毒贩提供科学依据,从无差错。
累计培训3000余名基层民警,起草多项武汉毒品含量鉴定技术标准,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就是武汉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禁毒分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杨道兵。
毒影难逃这火眼金睛
初冬时节,汉口沿江街区,老梧桐树叶五彩斑斓。武汉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禁毒分中心“杨道兵工作室”里,一大摞检测报告、业务书籍中,埋着一道雪白的身影——杨道兵。
这是全国禁毒战线少有的以民警名字命名的毒品检测工作室。这里没有短兵相接的刀光剑影,却需要绝对地细致。
2020年,一个派出所送来一袋K粉检测样品,那是他们跟踪数月,好不容易获取的战果,只等检测结果一出,将毒贩子绳之以法。
本是一道“常规题”,接检、称量、取样、净化、上机分析……杨道兵三下五除二做完了,谁知仪器上并未显示相应图谱。
难道是仪器出了故障?杨道兵重做了一遍,结果还是阴性。
侦查员又急又纳闷:“这怎么可能,这家伙明明一直和涉毒的人来往。”杨道兵也是一头雾水。
下班了,杨道兵迟迟未走。一遍又一遍取样上机、比对结果、分析曲线,直到有充分依据认定,粉末状物质是一种新型精神活性物质。
为稳妥起见,次日一早,杨道兵紧急联系公安部,通过标样比对,证实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发令抓捕时,毒品还是热的
2013年,武汉警方盯上一条线索:汉口瘾君子黄某,本已因吸毒离婚破产,突然间3辆豪车频繁使用,大批量采购化工原料,运进汉口一栋居民楼制毒。
黄某十分慷慨地改建破旧楼房:花几十万元安装了一部新电梯,免费供邻居乘坐;违规在楼顶加盖房子,必须持专门的电梯卡方可到达;楼道、电梯口、电梯轿厢内布下不少摄像头。
警方计划抓捕,一个难题怎么也绕不过去:到底何时才是行动的最佳时间?早了,依据法律可能只能认定未遂;晚了,毒品可能被转移,搜不到证据。
作为毒检专家,杨道兵大胆判断:制作冰毒需要添加两种重要物质,若化学反应进行到添加时,特警就强攻。
4月9日晚,“制毒工厂”又在开工,杨道兵和特警队员埋伏在周边。
直到次日凌晨5点,当听到毒贩正在添加物质的信息,杨道兵立马向攻坚特警发出了抓捕信号。特警冲进制毒现场,查获含毒品甲基苯丙胺成分的液体396.5千克、甲基苯丙胺129.98克以及专业制毒设备。
“制毒反应刚刚完成,毒品还是热的。这个案子的主要嫌疑人最后被判处死刑。”好几年过去了,杨道兵回忆起这一幕仍兴奋不已。
撕开合法外衣揭露毒魔
近年,一些利欲熏心的毒贩为规避犯罪风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正常化学品经营中,夹带结构相似、不易辨别的违禁品。若没有毒检专家的鼎力帮助,办案容易迷失方向。2018年,在一起案件办理中杨道兵凭着过硬技术立下汗马功劳。
那年初,一家药业公司私下里参与制贩新型毒品活动,其制贩毒品的种类、方法、地点等起初并不清楚。
“当时面对种类多、成分复杂的化学品,头都要搞晕了。一根化学键、一个化学元素的不同,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杨道兵通过秘密取样,从多批次样品中,分离出瘦肉精、双唑草腈等不涉及毒品的物质,同时又找出了仅存在于某一次样品中的国家管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成分。
“拿到这个结论,我们办案子才有底气!”专案组民警顺着他提供的科学依据、合理建议,一举查获远在千余公里外的制毒窝点。杨道兵又从需要筛查的几十种可疑样品,最终鉴定出国家管制的11种新型毒品10余千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运涛 通讯员 杨槐柳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