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见习记者田佩雯、通讯员吴江龙、陈丽)东北虎、白鱀豚、朱鹮,一件件动物标本展现生命演化的奇迹;盘龙城、走马岭、旧县坪,一个个考古发现揭开文明发展的秘密。
11月29日,武汉大学“珞珞如石——万林艺术博物馆基本陈列”正式开展。展览分演化与繁荣、生命与环境、考古与文明、文物与艺术4大部分,共展出近1300件鸟类动物标本、140多件哺乳动物标本以及400余件(套)文物,全面展现了中国鸟类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特征,涵盖了地球自然环境的五大生态系统,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脉络。
武汉大学建校120余年来,积累下种类多样、各具特色的丰富藏品,既有“标本唐”存世的数以万计的动物标本,又有考古专业师生抢救发掘出的珍贵文物,还有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科考队员从极地带回的标本,更有广大师生校友、社会名流捐赠的稀有珍品。随着万林艺术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建成,这些宝贵的藏品将揭开神秘的面纱,以崭新的面貌与师生观众相遇。
考古与文明展厅展示了盘龙城遗址、走马岭遗址、旧县坪遗址等武汉大学参与过的重大考古发现。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是中国商代前期城市遗址,2013年以来,武汉大学、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盘龙城展开考古工作。配合展厅内盘龙城青铜器复制件,观众可进一步了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成果与发现。此外,展厅内还展示了大量陶器、瓷器、青铜器以及少量漆木器,均来自原历史学院和校友的收藏。
“馆藏的白鱀豚标本是浸制成体标本,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四件,而这一件是最大的一件。”来到生命与环境展厅,讲解员、武汉大学本科生周子琦介绍,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人类活动导致它们的活动范围缩减,2007年白鱀豚已被宣告“功能性灭绝”。这件标本制于上世纪50年代,由唐家第三代标本制作工匠唐瑞昌老先生亲手制作。当时的他无意间听说汉口一家冷冻厂收购了一只已死亡的白鱀豚,马上赶去花钱买下,加工成为现在的标本。据了解,万林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动物标本中,绝大部分由唐氏家族制作并捐赠。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介绍,“珞珞如石”出自《老子》,意思是“做人不应只追求样貌耀眼如玉,而应追求思想坚硬如石”,寄寓武大学子要有一种脚踏实地、自强奉献的坚强精神。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表示,基本陈列展集合了多个学院和单位的付出,展现了武大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希望在对社会开放后,让更多师生、青少年学子受到熏陶,帮助他们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