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40年,勘查各类刑事案件现场4000余起,通过痕迹检验直接揭露重特大犯罪案件185起。
一个个现场勘察中、一次次样本检验中,他用痕迹揭露真相,让“沉默”的痕迹“开口说话”,破获了很多大案、要案、悬案、疑案。
他叫黄绪荣,武汉市公安局江夏区公安分局刑警,还有几天就要退休,告别挚爱的刑事科学技术。
对于刑侦民警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破案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我办过的案子都是我的宝贝。”在黄绪荣的电脑内,各类案件根据时间和类别清晰排列,打开一个文件夹,就打开了老黄的话匣子。
2005年的一个盛夏清晨,一位村民在去菜地的途中,在107国道附近一条废弃公路旁,发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
黄绪荣等人很快就来到现场,经过勘察,尸体已被烧得面目全非,没有辨认的价值,现场也没有其他任何有价值作案痕迹。
“对于这类案件,我们当时认为熟人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只要确认了被害人的身份,案子就很清晰了。”黄绪荣介绍。
但受当时条件限制,根本没有监控系统,案发现场人烟稀少,民警走访了十里八村的乡亲,均没有发现失踪人员。死者到底是谁,案件陷入僵局。
“当时一直无法确定死者身份,我心有不甘,最后决定还是反过来从尸体上找突破口。”一个傍晚,黄绪荣带领同事直奔殡仪馆。
忙活了一晚上,目光最后聚焦到了手指上。黄绪荣回忆:“当时发现尸体右手中指灼烧程度最轻,如果能在这里有突破就是最后的希望了。”
民警小心翼翼地处理,稍有不慎可能导致证据灭失。找到关键证据后,黄绪荣提取样本直奔实验室,最终成功提取到了一枚有价值的指纹,此时已是第二日清晨。
经警方调查,死者为大冶人,系同乡因情感纠葛作案,案件顺利告破。
早期,刑侦技术档案管理不完善。1999年,黄绪荣在武汉市率先建立“一案一档”刑事技术档案,设计了适合实际操作的现场勘查记录登记本,该记录本与2005年公安部统一规范的勘查记录本相似度达90%以上。据统计,22年来,江夏刑侦技术队共建立档案2万余份,所有案件现场勘查档案资料无一遗失。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今,黄绪荣带领的青年团队成为技术岗上的顶梁柱,多次被省、市评为刑事技术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荣获集体嘉奖、集体三等功各一次。3人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人次受到市局嘉奖,2人被授予省、市两级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运涛 通讯员徐飞 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