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映现着古老的历史文脉,浸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弘扬着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不少地方挖掘民间艺术,积极融入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段时间里,在弘扬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旅游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民间艺术,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文化的担当。但冷静观察,我们的民间艺术工作客观存在着生搬硬套水平低、抄作业等问题。究其原因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没有深刻领会民间艺术是绽放在生活舞台、散发着生活气息的瑰丽花朵。
“生活”是民间艺术的活水源泉,离开了生产生活的场景,再优秀的民间艺术终将凋谢枯萎。比如,不少地方都有关于女红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果在乡村小广场里生搬硬套,堆砌一两个雕塑景观,怎么看也看不出味儿来。而你进入某个农家小院,一丛丛鲜花怒放,一群叽叽喳喳的女人,个个手里飞针走线,在这种场景里,你会情不自禁拿起她们的刺绣作品,啧啧鉴赏后欣然购买。
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智慧工程,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将其单纯理解为艺术下乡、文化移植,必须根植乡村,真正融入群众生活,符合乡村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藏品收藏、场景展示等方式,注重情景融合设计、空间氛围营造,寻求多维互动体验,旨在让传统生活投影当下生活,让人怀旧,赐人愉悦。
让民间艺术回归生活的怀抱,最终归根于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也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具体实践中,不建议千篇一律上舞台、进展馆、入广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而为,最大限度保留其质朴风貌、原生文化、传统习俗。在此基础上,再借助和运用艺术的思维与手段来激活元素、赋能乡村,构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链接点位,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不息的内生动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德道(襄阳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