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汪集街陶咀村瓜蒌产业基地。
黄陂区木兰草原新村。
蔡甸区天星村美如童话世界。
黄陂区杜堂村。
汉南举办群众健身徒步大赛。
东西湖区遮湖岗村。(黄文瑞 摄) 蔡甸区俞家垸。 江夏区童周岭村成了“网红村”。 美丽村湾—江夏法泗。(陈桂荣 摄)
60万亩蔬菜基地,绿色蔬菜正源源不断流向武汉市民餐桌,粮油产品、禽蛋鱼肉等市场稳定、品种丰富、供应充足;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成为周末城里人最好的放飞心灵之所;木兰花乡、花博汇、紫薇都市田园等城市休闲后花园绽放美丽姿容;脱贫村里,大家甩开膀子加油干,走在共同富裕的大路上。初冬的农业生产如火如荼,行走在武汉的乡野,有的是青瓦白墙,有的是花香绕径,有的是林壑幽深……“十四五”乡村全面振兴、奔向共同富裕美丽画卷正在全面展开。
近年来,武汉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各项指标全面恢复,强势托底武汉经济重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治理“武汉经验”在全国党建促乡村振兴会议交流,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经验在全国会议交流;蔡甸区获评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区,黄陂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区,江夏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新洲区获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区,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东西湖区、黄陂区分别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蔡甸区推行“减负清单、责任清单、监督清单、服务清单”四项清单的乡村治理模式获评全国十大典型案例。
四大产业链 助推产业振兴
投料、计量、配比、混合、分装……全程真空无尘自动化生产。一个班次5人就可以生产15吨优质药剂。11月下旬,走进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工厂,不得不感叹这家农业龙头企业智能化的生产。
回盛生物是武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一例。2021年,武汉将有3家农业企业同时晋升国家级,武汉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16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106家。农产品加工水平排在副省级城市前列,带动农业GDP加速增长。
武汉地区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众多,拥有10多位涉农两院院士,农业科研实力雄厚。武汉出台全省首个支持种业发展政策文件,布局“一核两翼一芯两园”种业产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全面提升“武汉·中国种都”竞争力,聚力打造华中地区唯一、全国五个之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布了种业“卡脖子”技术清单,获批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项目,成立全国首家农业院士科普工作室,组织了近年最大规模武汉种博会和武汉城市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高峰论坛等,加大成果展示推广和转化运用,种业科技研发实力站上全国第一方阵。
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高标准农田拓面提质、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服务能力增强,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60亿元,形成“武汉采武汉卖”“武汉采卖全国”农产品线上销售模式;乡村休闲游持续火热,预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分别超过135亿元、4400万人次;推进新洲区紫薇都市田园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组织木兰花乡等10个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
村村有产业,人人有事干。武汉重点打造现代种业、“菜篮子”、农科创、“农业+”等“四大都市农业优势产业链”,加快“链主”培育,助推产业振兴;农业生产全面恢复,蔬菜、水产、生猪、禽蛋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加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形成与农户共同受益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狠抓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市“二品一标”总数累计达到928个,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六。
宜居宜业 建设美丽乡村
“环境变美了,收入翻几番。”领到分红的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村民王正英笑得合不拢嘴。曾几何时,这个村因距离市区较远、土地贫瘠、亩产极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收入。曾经全村抛荒耕地85%以上,常年居住人口不足20%,房屋闲置率85%。
杜堂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投资1525万元,建成出行道路、污水管网、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对5个自然湾257栋房屋立面改造,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引进回乡能人葛天才,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投资4亿元,流转全村抛荒土地1800亩,种上苗木花卉。荒田变花田,山村变景区后,收益最大的是当地的村民。随着景区逐步发展成“网红景点”,村民的收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从单一的务农收入,转变为三种收入,即土地流转收入2000元、房屋入股合作社的保底分红收入2万元、一家两口打工的工资收入4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1万元。
杜家堂村的变化只是武汉实施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武汉市聚焦生态民生,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巩固“四三行动计划”成果,持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扎牢生态保护屏障;以产村融合为动力,突出特色打造,坚持规划先行,集中连片建设2个美丽乡村示范区、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40个乡村休闲游示范村、50个精致农业示范点和6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黄陂木兰双泉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罗汉寺街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武汉花博汇等38个乡村游经营单位荣获“湖北省休闲农业重点园区”,黄陂烂漫春花之旅入选农业农村部55条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游精品线路推介。黄陂区杜堂片区,新洲区项山村片区,江夏区五里界小朱湾片区,蔡甸区嵩阳大道片带,东西湖区群力大队,汉南区郧阳村、汉江村等美丽乡村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知名度。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危房危桥改造,水电路气网商“六通”工程全面保障并不断改造提升;加强城乡医疗服务资源整合,提升乡村教育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筑牢乡村全面振兴基底。
“三乡工程” 让“空心村”变“网红村”
九省通衢大武汉,总面积8569.15平方公里,乡村面积占70%以上。武汉市深化推进“三乡工程”,让能人回乡助力乡村振兴。
罗丽莎、罗兰、付志国原本都是在武汉城区发展的普通市民,后在市民下乡政策的激励下来到木兰花乡风景区,共创花香小厨特色农家乐。罗丽莎以地道野味为特色,罗兰擅长农家风味,付志国则专注于黄陂特色。三家共享厨房、共享服务员,凭各家特色及风味吸引、服务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一批能人回乡,让木兰花乡这个昔日的“空心村”,变成了今天的网红景点。
武汉不断发挥“三乡工程”纽带作用,引导能人回乡创新创业、企业兴乡投资产业、市民下乡休闲体验,盘活农村空闲农房和闲置土地资源,激活乡村人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和“家门口”的务工收入。
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实施在外能人回引、本土人才培养、高校人才下乡三大工程,构建引才“大环境”、育才“主阵地”、留才“生态圈”三大体系,实施“乡村合伙人计划”“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百千万工程”“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举办“在外能人大走访”“农民田间学校”“大学生留汉农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建立人才资源库和常态化机制,完善住房和创业扶持政策,今年安排81名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作为“三农”发展急需人才到蔡甸区、新洲区实训实践,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为留乡人才创造条件。
组织文化振兴 让乡村既增颜值又添气质
2021年7月29日,中央组织部召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武汉市就“支部标准化、农民组织化、人才集聚化、发展融合化、治理精细化”五化兴乡举措,作交流发言。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使乡村建设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武汉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把责任扛在肩上,将抓乡村振兴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优表彰、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积极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法治文化阵地实现村、社区全覆盖。武汉市委组织部牵头启动“国企联村”5年行动,着力打造一批党建强、发展强、服务优、治理优的“国企联村”示范片。
突出做“活”乡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塑形铸魂两手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拓面提质,组织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加强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各类文化活动,扩大文明村镇覆盖面。
家园蝶变 村民幸福感满满
家乡美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武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奏响美丽乡村“强富美”的新乐章,提升了238万乡村常住人口的幸福感。
“村子变美了,生活变好了,真幸福。”走进武汉市蔡甸区大集街天星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门前花香四溢。这里现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花博汇,是一个以花卉景观为主体的复合型业态的文旅小镇。其所在地天星村原本只是武汉近郊普通的农村,房屋破旧、道路狭窄、田园荒芜、村容村貌破败。
2017年,在武汉市实施的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推动下,天星村保留了原有土地上的村湾、农田、房屋、水系、树木,将传统村落改造成为一个集花卉旅游观光、创意农业体验、美丽乡村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如今,掩映在花海中的天星村,不仅成为武汉市民休闲游的热门选择,同时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的到来。项目一期自2017年10月投入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逾300余万人。
提起村湾新变化,村民周波自豪地说,“收入翻了十几倍,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出去打工的人都回来了。”
今年前三季度,武汉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8.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92元,同比增长20.4%,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持续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分红6.6亿元。
共同富裕的号角已经吹响!武汉市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总体目标,以青山绿水为表,产业兴旺为基,富强文明为魂,为乡村振兴聚力,带领更多村民走向富裕生活。
策划: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撰文:熊燕 王义 吕凤玲 朱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