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向现代化梦想之城迈进。 (邹俊 摄)
12月6日,华强科技在科创板上市。 (刘曙松 摄)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江南枢纽互通。 (宜昌市交通局供图)
12月5日至9日,宜昌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
会议提出,今后5年宜昌的奋斗目标是:加快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清洁能源之都、长江咽喉枢纽、精细磷化中心、三峡生态屏障、文明典范城市,全面提升区域科创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消费中心、活力中心功能,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8000亿元,共同富裕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为迈进万亿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把宜昌打造成“产业兴旺、功能强大、文化厚重、人气鼎盛”的现代化梦想之城。
强产业—— 工业总产值冲击万亿大关
今后5年,宜昌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
其中,力争绿色化工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产业过千亿元。
做大做强绿色化工当家产业。推动化工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向精细化工转型升级,向新能源电池、动力总成、储能新材料持续攀升,向高端纺织面料、医药中间体延伸拓展,打造技术先进的化工产业航母,建设世界一流的电子化学品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基地。
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坚持仿创结合,做强本土龙头,招引头部企业,加快建设全国仿制药生产基地。鼓励临床急需的创新药、首仿药研发,提升儿童药、短缺药的市场占有率,拓展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与防护用品等细分领域,力争在生命工程、疫苗制剂等领域实现突破。
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算力节点,打造大数据采集、挖掘、分析、交易等细分产业链。支持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安全生产、绿色化工、城市治理、矿山管理等领域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动风光水储一体化,有序建设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站和储能电站,加快页岩气开发利用,探索发展氢能产业,建设清洁能源之都、中国动力心脏。
打造中部地区重要装备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新型船舶建造与配套、智能装备、电力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
推动建筑建材产业绿色升级。加大以绿色、智慧为核心的建筑产品供给,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支持建筑业市场主体做优做强。推进传统建材向新型绿色低碳建材转型,建成全省绿色建材示范基地。
加快食品饮料产业便捷化、社交化、功能化发展。在休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等细分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以高水平园区建设保障产业崛起。打造宜都化工园、枝江化工园、白洋工业园、猇亭工业园4个千亿园区,支持生物产业园、鸦鹊岭工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双莲工业园等竞相发展,打破主城工业发展的空间瓶颈。
优功能—— 建设“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滨江公园城市
未来5年,宜昌坚持为人民筑城,让年轻人在宜昌筑梦、追梦、圆梦,坚持空间拓展与品质提升并重、主城五区与东部未来城双轮驱动,推进城市“东进、北拓、中优”。
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突出一砖一瓦的精致和大地景观的震撼,高标准建设东部未来城、高铁生态城,加快布局建设会展中心、文化中心、科技馆、美术馆、大剧院等重大基础设施,把主城区打造成以现代高端服务业和新兴业态为载体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建设具有“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的滨江公园城市。
强化“西部生态、中部生活、东部生产”主体功能分区,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的多层次城镇体系,推动城市路网与市域路网互联互通,构建中心城市与县市之间半小时经济圈。
引领“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密提升高速公路和干线路网,加快旅游通道、长江航道、城际铁路建设,建立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合力打造“当枝松宜”全省首个百强县市聚集区。
壮筋骨—— 主城形态由“半月形”向“满月形”蝶变
未来5年,宜昌将构筑260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形成“三环十二射”快速路网系统,主城形态由“半月形”向“满月形”蝶变。
新建800公里高速公路和6座长江大桥,加快主城高速环线由“C”形变为“O”形。
建成郑万高铁兴山段、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积极争取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早日开工,加速构建“十字型”高铁枢纽。
打造翻坝转运、三峡旅游、多式联运、工业输出的特色港口,加快港口、航道、船舶、服务的绿色转型,建设三峡航运服务、航运数据、船检保障、航运人才中心,推动三峡航运由“搬运工”向“实业家”转型。
加快三峡机场改扩建及一类航空口岸建设,提升中转服务功能,跨入全国机场50强。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科学谋划以营运为主线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以水铁为主导的多式联运格局。大力发展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仓储服务、跨境物流,推进交通枢纽、物流园区与先进制造业、商贸服务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