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张永岐 李宏音 江伟兵
12月14日上午9点,阳光明媚。像往常一样,46岁的高级工程师孙红梅,来到位于襄阳市樊城区的一家企业的维修车间。她一身蓝色工装,专注淡定地在焊接机台边忙碌。
“我不是英雄,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孙红梅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都鼓舞着自己成长。
“做事决不能眼高手低”
来自山东沂蒙老区的孙红梅,自小就有一种拼劲韧劲。1999年,她从西安理工大学焊接专业毕业后就在这里上班,迄今已22年了。
“最早是在谷城的老厂区,四面环山,吃住都不习惯。”孙红梅说,新鲜劲过去后,自己也曾感到失落。
“但有一次厂里引进新焊机,上面全是英文,大家都看不懂,而技校毕业的师父,就此摸索出了新工艺,为国家挽救了大批停修的飞机发动机零部件。”孙红梅说,这让自己感觉很震撼,也意识到“做事决不能眼高手低”。
飞机发动机维修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最难的是有些国外进口的零部件,根本不知道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一切都得从头摸索。
2003年夏天,孙红梅接到一项新任务,要为进口的某型发动机修复涡轮叶片,该叶片最厚的部位大约1毫米,最薄处只有0.3毫米,焊接时特别容易产生裂纹。试焊多次失败后,连厂里的老师傅也说,这活儿做不了。
“别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爱较真的孙红梅不愿放弃,利用周末偷偷攻关,一面查阅相关资料,一面反复动手试验。有时一天下来,耳朵嗡嗡响,眼睛也被电弧光灼伤,一闭眼就刺痛、流泪,整晚睡不着觉……
经过多次努力,孙红梅发现,关键是要控制起弧电流以及焊接操作手法。最终,她在叶片上焊出了整齐的焊缝。“那一刻,真是无比的高兴和自豪!”孙红梅说。
“加班,已成常态”
焊接工作是枯燥、单调的,经常要面对高温高热的环境,以及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
“搞技术就是要沉下心来,钻研进去,才能找到乐趣。”孙红梅说。
有一次,她接到叶片热喷涂维修工作,却发现喷涂粉末根本就买不到。通过分析,这种喷涂粉末应当由两种粉末混合而成,其中一种很粗,另一种特别细。
“选择什么聚合剂,应该如何稀释?”孙红梅说,探索的过程很艰难,当最终试验成功后,获得感却是满满的。
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攻关,经常会遇到难题,既无设备,又无经验,两眼一抹黑。孙红梅的信念是:有条件要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修。2013年初,她接到一项棘手的任务,30多台航空发动机机匣需要维修。此前,行业专家表示,这个问题连制造厂也束手无策。如果真修不好的话,一批飞机就要停飞了。
孙红梅仔细研究,该机匣的腔内构造,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故障点多发生在视线盲区,导致维修困难。经过几个月的试验攻关,她创造了“镜面反光仰焊法”,最终将机匣修复的变形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与原装产品基本无差别。
“有时攻关加班,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感觉也很正常。”孙红梅说,技术熟练以后,其实干工作得心应手,也很舒服。
“给我的荣誉,也是给大家的”
2013年11月,孙红梅领衔的“红梅工作室”挂牌成立。
“以前感觉凡事自己动手来得快,现在发现还是团队作战效果更佳。”孙红梅介绍,工作室现有专职员工8人,都是厂里的技术精英。
激光焊接车间内,啪啪声此起彼伏。年轻的李旭明正和同伴一起,研究零件构造与打磨工艺。
“孙工带领我们分析故障原因,制定总的维修方案,遇到关键工序时,还跟我们一起攻坚克难。”李旭明介绍,“她做事特别严谨,有时大家感觉已经可以了,她却提醒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要追求精益求精。”
20多年来,孙红梅及其团队维修航空发动机600多台,形成12项核心修理技术,获得有关发明专利授权7项。
近年来,孙红梅也先后获得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等荣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这些荣誉都是大家的,我只是其中一个代表。”孙红梅说,自己的心愿,就是和大家一起为国家富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