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贯穿始终,从老龄人群养老、健康、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为我们当下的老龄工作提供了指引和方向。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近年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基层。
一方面,“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故土情结、受限制经济条件和农村养老机构的缺乏等多种因素,使得当下农村养老依然以居家为主,而家中的子女大多外出务工,老人便陷入“空巢家庭”和“留守老人”的困境,有的老人还要帮子女抚育孩子。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让老龄群体在社会中逐渐失语和失能,“白天一把锁,晚上一盏灯”的孤独,无孔不入的诈骗和传销,让农村老龄人群逐渐沦为一个弱势的特殊群体,经受着经济、健康和思想的多重压力,如何构建基层养老服务体系,为我们基层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创新养老方式,让老有所养。《意见》中指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鼓励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为依托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地方政府可盘活集体闲置房屋、闲置民房资源,加快建设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完善基本服务设施,比如在老年人聚居地增加理发店、快递网点等便民服务点,并增加无障碍设施。要用科技赋能养老服务智能化,在重点老人的照料上借助监控和报警求救设置,为老年人的日常安全安上双保险。还要结合乡村振兴,积极推进“雁归来”计划,用亲情感召优秀本土人才回乡创业,从源头解决空巢老人难题。
推行医养结合,让病有所医。当前老年人普遍存在“长寿不健康”的问题,为此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保健才是根本途径。首先要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专题讲座,提升老年人健康知识素养,彻底改变老年人有病不敢医,生病拖字诀的局面。其次要用好现有政策,持续推行慢性病签约、大病筛查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强化服务。还要发挥好协调作用,推动医院与养老服务机构无缝衔接,为老年人创造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此外地方政府可利用农村珍稀的生态资源,结合养老、康养和产业发展,引进民营医院、医护资源,打造康养小镇、田园综合体等。
突出党建引领,让老有所为。老有所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搭建好平台,组织好退离休党员干部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要积极协调学校、医院、养老院、文化站等企事业单位,为低龄老人再就业创造机会,鼓励老年人自我管理,积极探索低龄老人再就业新模式。要挖掘好老年群体在专业技术、移风易俗、文化传承、淳化民风等方面资源,激活乡贤力量。
做好温情服务,让老有所乐。饮水思源,如今的老年人也是过去家庭的顶梁柱,社会的贡献者;尽力做好人性化服务,让身边的每一位老人乐享晚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政府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吸收社会力量,激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如教老人用手机查健康码、交水电费等;通过健康知识宣传助老年人识破类似于“韭菜可以治癌症”的伪科学。通过完善适老设施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例如保留人工窗口、现金柜台、备好老花镜、公厕增加无障碍设施等。最后还要在全社会宣传敬老爱老新风尚,倡导子女多陪伴老人,将信息教育等寓于陪伴之中。
“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这是孟子2300年前的梦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养老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我们要发挥好制度优势,不断创新基层治理,精心精细精制构建新时代养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爱,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新期待。
稿源:荆楚网
作者:覃玉兰(宜昌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