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1月1日10时许,暖暖的阳光洒在阳逻港武港国际码头上。
装载集装箱的集卡车停在红色龙门吊下,吊车将集卡上一个20多吨重的集装箱“抓”起,缓缓吊运至“华胜099”号货轮上,前后仅30秒。
下午2时,完成装载的“华胜099”号货轮鸣笛启航,成为2022年阳逻港发出的第一艘货轮,揭开了阳逻港2022年冲刺“开门红”的序幕。
进出两旺,码头24小时作业
3个小时里,集卡车来回穿梭,龙门吊快速移动,105米长、5000吨级的“华胜099”号船舱里集装箱增至146个。
扫码、将船舶污染物放进垃圾箱,45岁的船长包光荣感慨,现在的码头更绿色、智慧——装船快,集装箱智能闸口系统,使集卡车辆平均过闸时间由以往的160秒减少至30秒,船舶污染物投放则实现自动分拣。
“往返上海、武汉两地,从去年底开始就没闲着。”包光荣说,“华胜099”号刚从上海外高桥港区到达阳逻港,卸货后马上开始装船。
14时许,随着一声鸣笛,满载着鄂产无纺布等货物的“华胜099”起航,顺江而下,驶向上海。
望着沿岸4个泊位全停满、正在装卸集装箱的货船,武港国际营运操作部经理余立麒说,去年12月起,这里的货物吞吐量直线上升,由以前的“船等货”变成“货等船”。“这预示着今年湖北将持续去年的精彩,实现稳中有进。”
1月1日,码头上还有五艘船在锚地排队等候卸货,码头现在已是24小时连续作业,预计一天吊运1000箱集装箱。武港国际与航运公司密切协作,提升昼夜计划编制的准确性与指导性,减少船舶待港时间。
多式联运,打通“最后一公里”
江面上,船来船往。码头堆场上,多处是十多米高的“集装箱山”。
“华胜099”所属的中外运湖北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天首船货物主要是仙桃产的无纺布,还有鄂产罐头、汽车零部件等。
这批用于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的无纺布,在武港国际仙桃港装船,从汉江顺流而下至长江,“水水联运”直达阳逻港集并装船,其他货物则通过“公转水”的方式装船。
多式联运,能提高运输效率约30%、降低运输成本20%左右。去年6月,湖北出台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投资1623亿元建设72个“铁水公”重点交通项目。8月,武汉中远海运阳逻国际港水铁联运港口开港运营,打通了武汉阳逻国际港水铁联运的“最后一公里”。
受益于多式联运,来自上海、南京、重庆等地的各色货物,经由阳逻港码头分运。中外运公司介绍,2021年该公司在武港国际码头货物吞吐量达9.5万标箱,同比增长20%,包括湖北小龙虾、茶叶、医用物品、电子产品等,纷纷经由水运走向外地,甚至漂洋过海,走出国门。
据统计,2020年全省水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比重达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