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明
第一次吃热干面是在30多年前
那时,从松滋县城到洪湖还没有开通高速公路,客车走的是上世纪70年代修筑的省级公路。公路年久失修,路上坑坑洼洼。直到午后两点我才晕晕乎乎地颠簸到洪湖师范华中师大中文函授面授点。
报到后,后勤人员把我领进一栋平房。呀,好热,活像蒸锅!在房间呆不住,满头湿漉漉的我便来到师范院内一口清水塘边,坐下来纳凉。
“热干面——吃热干面喽!”扭头一看,师范大门那儿,一对夫妇推着一辆餐车正在叫卖。“热干面!”刹那间,辘辘饥肠激发出一股活力,驱使我挪动双足,走向餐车。一脸黧黑的男人操着汉腔微笑着问:“小哥,吃面么?”我点点头。他告诉我,小碗两角,大碗叁角。我要了大碗。他应了声“马上就得”。身材微胖的女人赶紧端出一碗冷面,递给他。男人接过面,倒进沸水锅里,用筷子搅动几下,然后用舀子捞起,滤干,再倒进干净的瓷碗,麻利地放好油辣子、芝麻酱、蒜泥等调料,随后把碗筷递到我手上,微笑着说:“赶紧尝尝!”女人递过一个小凳子,嘱我坐下慢慢吃。我说了声“谢谢”。
吃了一口面,猛然发现,男人走路一瘸一拐的。有人来吃面了,他蹒跚着过去忙活。付钱时,我掏出一张“拾元”票面的纸币。女人擦了擦手,接过,在衣兜里找零,过一会儿,她把钞票退还给我:“开张迟了,钱找不开。”我让她先把钱收着,说明天再来。女人摇摇头:“那不成!你明天来补上吧!”男人在一旁插话,说他在这儿摆摊两年了,遇上不便找零的老师、工友,他们都是这么做的,而差钱的顾客往往在第二天主动把钱补上。
师范的门卫与卖面女人是远房亲戚。从他嘴里得知,男人姓杨,江苏扬州人,15岁跟随叔叔到武汉做瓦工。20多岁时,结识他叔叔在武汉做缝纫的表侄女,两人喜结连理。儿子五岁那年,男人因工伤事故致使左腿残疾。为了养家糊口,夫妇俩便在江城拜师学艺,开了一家面馆,经营热干面。正当生意渐好时,女人的父亲因患风湿病瘫痪在床。为了照顾老岳父,男人同女人回洪湖卖热干面。夫妇俩靠诚信经营,每日都会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第二天上午早餐,我径直去了校门外的面摊。热气腾腾的餐车前,杨师傅不在,只见女人乐呵呵地忙着,一旁做帮手的是她10岁的儿子。我边吃面,边与孩子聊天。孩子告诉我,他爸爸今儿个带爷爷去江那边看医生,他做完暑假作业就过来帮忙了。吃完面,我付足面款,还在一只碗下面悄悄放了两块钱。
杨师傅做的热干面很地道,而他们一家的幸福感更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