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程曼诗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
制造业转移,是当前形势发展需要。东部地区需要腾笼换鸟,优化生产力布局;中西部、东北地区需要推动本地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湖北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上,要时刻保持足够的清醒。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用什么样的产业来实现发展预期?不能照单全收,“捡到篮子就是菜”。
曾经,有些地方出现了经济下滑,不惜引进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企业救急。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只算小账、当前账、局部账,不算大账、长远账、民生账。越是经济下滑越要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越是经济下滑越要增强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勇气。因为生态环境欠账终究是要还的,代价将远远超出暂时所获的蝇头小利。
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内在逻辑,是必须推动承接地制造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梳理一批重点产业,逐行业梳理产业链条,逐链条梳理上下游产品,编制产业链全景图,明确产业链断点堵点,让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互促进,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打造产业高地。比如纺织、玩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应简单地“搬过来”,而需通过技改提高承接地劳动者素质,对传统行业进行赋能,由数量成本优势向专业技能优势转变;对于化工、材料等高载能产业,在产业转移中要注重强链增值和绿色转型;对于创新资源、优质资本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积极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推动科技成果在本地转移转化等。
在制造业转移中如何能更好地促进新旧动能转化,促进新与旧融合发展,是破题之关键。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产品。承接产业转移不能简单地“喜新厌旧”“厚此薄彼”,湖北各地资源要素禀赋不同,立足地方特色,要发挥比较优势,借助产业转移的外力,提高本地产业链发展水平和竞争能级,进而提升湖北制造在全国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