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练泥、拉坯到烧制,制作木叶盏的70多道工序,全都由何登明一个人完成。
炉火烧了600多年的蕲春县管窑镇,其制陶技艺是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月1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非遗传人何登明的工作室,了解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管窑木叶盏”的台前幕后。
将树叶烧制到盏上
管窑镇制陶业,最早记载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1987年,该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陶器之乡”,2007年管窑手工制陶技艺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何登明出生在管窑,14岁开始学习制陶工艺,2017年获评第五届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在工作室,何登明展出了花瓶、茶具等各种陶瓷摆件,标价一般数千元。其中,“仿宋吉州窑木叶盏”是他的得意之作——将树叶烧制到碗上,碗里装满水,叶子如同在水中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也不会有两只相同的木叶盏。”今年63岁的何登明说,作为古代吉州窑独有的一项陶瓷烧造工艺,木叶盏独特而神秘。
木叶盏烧制前,需要先在盏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在经过处理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再把树叶贴在瓷坯体上开窑烧制。在高温作用下,叶身收缩、消失,最终叶脉与盏融为一体,在窑变中成为永恒。
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木叶盏制瓷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1998年起,何登明外出学艺,走访名窑,寻找木叶盏制作技艺。经过数年的努力与钻研,他成功用古法烧制出木叶盏,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制盏高手。
何登明说,木叶盏既能饮茶,也能欣赏,多制作这样的工艺品,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吸引更多的传承者。
每窑出炉100个,只有10多个上市
去年10月,何登明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对方称,经过推荐,管窑木叶盏入选2022年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
打电话的是北京文投善为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娜,她所在的公司是北京冬奥会官方文化赞助商之一,协助处理特许商品事务。
“我的任务是制作1000个木叶盏,每个都印上组委会提供的特许商品防伪标识码,每个售价8000元。”何登明说,根据要求,木叶盏口径约12厘米,高4.5厘米,将桑叶烧制于黑釉瓷盏中。记者看到,烧制好的木叶盏,釉色莹黑,胎质坚致,盏内木叶茎脉清晰,或卷或舒,栩栩如生,盏底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倒茶入盏,叶随水动。
为什么经过千摄氏度高温的烧制,桑叶却没有变成灰,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盏中?何登明说,烧制过程中,不同种的树叶决定不同的附着技巧、调制不同的釉料、应用不同的烧法,再配合烧制的窑压、气温、火候等等,精准掌控,才能烧出质感绝佳的作品。
“每窑出炉100个,只有10多个能成为外观优美、无缺陷的佳品。”何登明说,木叶盏成品率极低,桑叶茎脉不清晰的大量次品,只能就地打碎掩埋,以免流入市场,影响北京冬奥会形象。
“每件上架的木叶盏,都必须是精品。”赵娜说,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还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底蕴和魅力的作用。木叶盏口大、足小、敞口浅腹,蕴藏着中国的宽广、包容;盏内的桑叶,来自开拓丝绸之路的“宝树”,体现中国人民开放、友好的胸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陈钰 许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