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个钢架大棚整齐划一,一排排形似仙人掌的果苗上,星星点点挂着粉红诱人的果子。
1月1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石首大垸镇大公湖村火龙果基地,沈超说:“这里去年最后一批尾果,准备2月份采摘,可以卖个好价钱。”
沈超是监利人,石首女婿,长年在上海做果蔬、医药销售。2018年,他带着1000万元积蓄,来到石首种植火龙果。
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
“一直想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
沈超说,自己1996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上海安家。经过20多年摸爬滚打,拥有了两家公司。
2017年,公司推出的“赤蜜苹果”销售火爆,单果卖到12元,坚定了他的想法。
一个偶然机会,沈超接触到太空火龙果种植、加工技术,立即产生浓厚兴趣。
“火龙果产于南方,运到北方销售成本高、也不新鲜。”沈超设想,要是能“南果北种”,一定大有市场。
沈超曾前往甘肃等地考察,发现北方气候不适合火龙果生长。在石首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下,沈超回到妻子老家石首,发现当地土地、水、生物肥、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很适合火龙果生长,于是打定主意。
在上海过得好好的,却要回到农村创业。妻子瞪大眼睛:“万一失败怎么办?”
倔强的沈超认准方向。2018年11月,他来到大垸镇大公湖村,流转280亩土地,向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发起挑战。
克服一连串“麻烦”
“2019年是我很艰难的一年。”沈超说,第一笔流转土地的费用,花去近百万元。200多个双层钢架大棚还没建完,1000万元积蓄就见了底。
2019年4月,从广西运来的第一批果苗终于种下。火龙果苗根系很浅,按要求只能栽种3厘米深,可是一些工人栽到5厘米、8厘米深。果苗扎根后,杂草也冒出来了,工人们一锄头下去,一排排的果苗倒了地。
果苗需要弯枝了,技术人员给工人做示范,可还是有不少枝条被折断。
好不容易挂果,却一批批地裂了口……
当年夏天,果苗生长进入关键期,遭遇大旱。沈超一边添置自动喷淋设备,一边请工抽水抗旱。
入秋后,气温下降,风越刮越猛,大棚上的薄膜动辄飞上了天。
沈超四处筹集资金,并从广西请来4位技术人员,组建专业管理团队,一连串“麻烦”才逐渐化解。
2019年10月,基地第一批火龙果成熟。由于品相好、甜度高,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这一年,基地共产出3批果子,合计10多万斤,入账不到100万元。
和1600多万元的前期投入相比,当年产出微不足道。“果子供不应求,我看到了希望,坚信自己的判断。”
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500亩
从2020年开始,火龙果大量上市,前期投入陆续回笼。
沈超的火龙果名气不胫而走,不断有企业伸出橄榄枝,当地政府也施以援手。他借势将火龙果基地增加到6个,覆盖到江陵、潜江等地,面积扩大到1500亩。
更大的面积,意味着更大的投入。为了增加收入来源,沈超种起中草药。
依托过去的渠道,沈超的火龙果和中草药畅销全国各地,2020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2021年增至2000多万元。
在邻近的南口镇,沈超储备了3000亩的种植基地。配套的冷冻仓储基地、检验室、加工车间也开始建设。
大公湖村火龙果基地运行以来,每天少则40多人,多则200多人前来务工。做瓦工的,摘果子的,除草的,每天收入100元至300元不等。58岁的村民周炳武买来一台挖机,经常给火龙果基地挖沟渠,一小时能挣180元。
大公湖村过去道路泥泞、污水四溢,如今铺上了柏油路,沟渠还装上了火龙果主题的水泥护栏。
“现在的收益和预想还有差距。”沈超说,种植规模上来后,将引进新的合作伙伴,围绕火龙果主题开发系列产品,例如火龙果花茶、火龙果酵素等,亩产收益有望突破4万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丙全 孟静 通讯员黄毅)
(视频由石首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