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黄璐
嘉宾
省人大代表、湖北信义兄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东林
省政协委员、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李 红
省政协委员、浙江苏泊尔公司炊具事业部副总经理 林小芳
老了,走不动了,我们该如何养老?每年省两会,养老都是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新建养老服务综合体80个,完成适老化改造1.5万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数据显示,2020年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79.50万人,达到总人口的20.42%。
步入老龄社会,如何应对“银发浪潮”?如何让养老变“享老”?省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探讨“养老那些事儿”。
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
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记者:孩子没时间照顾、去养老院又不放心,这是摆在多数老人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何照顾养老的个性化需求?
林小芳:受传统观念影响,老人对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认同度偏低,90%的老人仍希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我注意到,上海徐家汇打造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有功能丰富的“邻里汇”,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文娱场所、阅读教育,还有社区会客厅、茶坊、多功能活动室、助餐点、助浴点,更有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让辖区老人全方位享受养老服务。同时,吸引社会主体多方位参与,满足老人需求。
我建议武汉试点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打造社区托养、医养结合、家庭支持、生活服务等“一站式”综合养老服务网格。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为符合条件的居家老人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缓解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局面。针对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床老年人,政府给予护理补贴。
推广数字化居家养老模式
建起“没有院墙的养老院”
记者:随着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日趋强烈,“十四五”期间,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有哪些变化?
李红:传统养老模式正向数字化转变。数字化居家养老模式是运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降低养老成本,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
搭建数字化养老信息化服务运营平台,以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救助服务为支撑,以老年人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和救助为基本服务内容,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完善的居家服务体系,打造“没有院墙的养老院”。此外,还可以广泛运用智能化养老服务产品,通过补助和租赁方式,发放智能传感设备智能手表、手环等采集老年人实时信息,提供出行定位、健康管理和安全报警等看护服务。推广手机养老APP,把它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健康管理、服务点播、休闲娱乐等功能的信息窗口。借助数字化,能大大提升养老服务的能力和质量,真正让老年人乐享晚年。
聚焦农村留守老人
用“时间银行”促进农村养老服务
记者:农村老人该怎么养老呢?
孙东林:农村老人可用于养老的资金并不充裕,建议聚焦农村留守老人,以“时间银行”等方式助力农村养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村民互助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为农村老人解决后顾之忧。
“时间银行”模式,是以村民互助为依托,通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组织社会各方资源成立养老互助组织,以志愿服务、低偿服务、时间银行等方式完成互助养老代际接力,重点服务对象为农村留守或空巢老人。另外,以村组片区为单位,充分整合村级闲置资源,建成农村老人日常生活、聚会交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的养老福利机构,并由政府支持完善功能设施,设置相应功能区,配置养老设施设备。农村留守老人无子女陪伴,自己行动不便,最大的问题就是就医。建议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并定期为老人送医送药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