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这些冬奥标识,真不一定能想到这就是冬奥场馆。”2月5日下午,为中国短道速滑队冲金而来的一国内媒体记者,在外观朴实方正的首都体育馆前如此感叹。
这个看法在几分钟后反转了。平整、光滑如镜的冰面,整齐而又错落有致的观众席,明亮又丝毫不觉刺眼的灯光,一股高大上的感觉瞬间袭来。
始建于1968年的首都体育馆,是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馆。几十年来多次升级改造,但外观并无太大改变。2008年北京夏奥会,这里记录过中国女排的泪水和荣耀。时隔14年,升级后的“双奥场馆”是国内能够实现夏季和冬季赛事双双举办的综合性场馆之一,只要在水磨石地面上泼水,其内部的低温氨液排管便会制冷,一年四季都能化水为冰,可承办冰球、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等比赛。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可容纳的观众从18000人降到15000人,并按国际奥委会要求增加了无障碍坐席。
类似首都体育馆这样的“双奥场馆”,在北京并不少。承担了2008年北京夏奥会开闭幕式的国家体育场,这次又承担起冬奥会的开闭幕式;2008年举办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项目的国家游泳中心,则改造成为世界首座能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从“水立方”华丽变身“冰立方”,成为冬奥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举办夏奥会篮球比赛的五棵松体育馆,经过8个月改造,拥有了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切换的功能……
将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绿色、精彩的盛会”,是中国对国际奥委会的承诺。“双奥场馆”的大量涌现,既是中国在主办大型赛事和发挥好场馆价值上展现的智慧,也是兑现“简约”办赛承诺的有力证明。
(湖北日报北京2月5日讯 记者 童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