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春节假期接近尾声,大家陆续踏上返程之路,一年一度的“晒后备箱”大赛也随之拉开序幕。秋收后就榨好的菜籽油,腊月就晒好的香肠腊肉,刚从冰柜取出的整只鸡,甚至是菜园里现挖的青菜蒜苗......返程的后备箱,可能没有什么气球彩灯鲜花带来的惊喜与浪漫,各式各样装得鼓鼓囊囊的袋子、纸箱里,却满是不善言辞的长辈们对晚辈最朴素的爱的表达。
假期里就看到过一个短视频:一个年轻人在客厅吃饭时,对盘中的玉米粒竖起了大拇指。镜头一转,院子里拄着拐杖的奶奶,就立马开始指挥家里人拿着行李箱爬上玉米堆,并喊着“给我大孙子多装些苞谷!他爱吃!”弹幕上还有不少类似“在老家可不敢轻易夸什么好吃”“天下的奶奶是怎么做到一模一样”的共鸣。夸张的表演和“神一样”的评论让人忍俊不禁。但细细想来,在二三十岁的年纪还能有家人如此疼爱,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幸福。
时光匆匆过,一年又一年。对不少父母而言,与子女的聚少离多,偶或令他们感到失落的可能不只有年华的易逝,还有他们对整个家庭贡献与价值越来越弱的体现,以及儿女与自己越来越少的共同话题和情感依赖。日益年迈的他们不愿成为子女的负累与牵挂,平日视频或电话联系多是报喜不报忧;好不容易等到春节能聚在一起,除了享受团聚的喜悦,总是想尽可能为儿女再多做些什么。
比如明知吃不完却顿顿都备下的一桌桌饭菜,坚持用取回的新钞票给晚辈们封好的那一个个红包。等到儿女们如候鸟般又要离家时,将那些记忆里儿孙们爱吃的东西、认为无法买到的家乡味道小心翼翼地塞进后备箱,再摆着手目送车辆远去。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明明很多东西是可以买到的,而且不一定非常必须的,为什么总是要装那么多?因为在他们心中,那一包包东西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能够安放牵挂的寄托,只有装得满满当当才能让人更安心。
纪录片《四个春天》里,有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春节假期后的一个清晨,父亲在镇上送家里的大哥上了去往火车站的出租车。车逐渐远去,老人开始转过身往回走,晨光中单薄的身影在空无一人的街道显得格外落寞。虽然都知道聚散有时、离合有时,但分别总难免会有感伤、有不舍。这时候,那些“独一无二”的腌鱼腊肉葡萄干、鸡蛋饺子大馒头,就成为了“纽带”,不仅承载父母的爱,也抚慰了游子的旅途。这情谊虽不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那般诗意,但多了几分亲情的纯粹、实在与厚重。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网上曾经有过关于“我们到底还能陪伴父母多久”的讨论,陪伴父母这件“小事”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来日方长”。珍惜为你春节返程“塞满后备箱”的人吧,珍惜能与他们聊天吃饭、相聚团圆的幸福时光!对他们的付出多一些理解、耐心和感恩,在他们变老的路上多一些关心、尊重和陪伴,就像在我们成长路上,他们给予我们的那样。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