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通讯员 皮道琦
土地指标供应趋紧,有些项目难以落户,怎么办?
近年来,咸宁市瞄准现有存量,多措并举激活闲置土地、厂房,让一度“沉睡”的资产重焕生机。
216亩闲置土地“复活”
2月10日上午,嘉鱼县经济开发区发展大道8号,武昌首义学院环保健康产业园内,一派欣欣向荣的生产景象。
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这里原是湖北中马动力制造有限公司的“地盘”。该公司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造成216亩用地、2.6万平方米厂房、1.1万平方米办公楼闲置,2015年2月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没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直到2020年疫后复工复产。
当时,已在嘉鱼投资建设重大项目的武汉军威集团刚收购深圳高科金信净化科技有限公司51%股份,准备在新风领域大展拳脚,并计划以此为依托,投资10亿元建设一个健康产业园,但选址一时还未确定。
嘉鱼县招商干部敏锐嗅到机会,向军威集团推荐中马动力的闲置厂房。该集团董事长金国华率队考察,当即拍板:“这么大的地块,未来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一个有需求,一个有场地,双方一拍即合。
2020年5月,嘉鱼县政府与武汉军威集团就武昌首义学院健康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嘉鱼县协调债权人以5000万元出售中马动力资产,武汉军威集团整体收购。激活闲置资产跨出关键一步。
此后的“复活之路”创下“嘉鱼速度”:项目从签约到完成资产转让,仅用时7天;完成水电气接通,仅用时9天;翻修厂房、道路,设备进场、安装、调试,人员招用、培训、投入试生产,整个过程仅用时53天!
2020年7月,产业园投入运营,定位为孵化先进制造、先进装备及生物质材料等企业,主要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大健康产业。
8家优质企业入驻产业园
“去年11月投产,上了1条生产线;刚签下几笔大单,计划今年再上3条生产线。”
2月9日下午,50岁的浙江绍兴人张相东来到他投资建设的活性炭工厂,现场督促生产进度。
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紧赶订单。核心设备是一台巨大的竹炭晶化炉,显示屏显示着温度变化:最高985℃,最低745℃,“活性炭供不应求,春节期间没停产。”张相东说。
这是一家生产环保活性炭碳晶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应用于饮用水、纯净水、饮料、制酒、冶金等领域净化、脱色、吸附等,也可用于炼油化工行业有机物提纯。
张相东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在西北建有活性炭工厂。28条生产线,年产活性炭6万吨,产值约5亿元。
与那里用煤作原料不同,在咸宁用竹产业剩余的竹节、竹块作原料,既控制了污染,又提升了产业链价值,“大家都知道,咸宁竹子多!”
为何来嘉鱼?冲着武昌首义学院环保健康产业园而来。
张相东介绍,该产业园投入运营后不久,他前来考察,2020年12月决定落户;2021年5月动工建厂房,半年后投产,并注册成立咸宁嘉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除了张相东的公司,产业园还进驻了7家企业:
嘉鱼玛赛托恩新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纳米银艾炭消毒祛味滤网、新风系统、空气消毒机;
湖北山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幕墙异型构件、装配式构件,产品远销欧美、中东;
湖北康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民用、医用制氧机……
武汉军威集团副总经理、产业园主任何文胜介绍,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计划用地576亩。其中,一期用地216亩,计划投资5亿元,实现年产值5亿元;二期用地360亩,计划投资5亿元,实现年产值10亿元。
做优存量 各显神通
不久前召开的咸宁市“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开发区调区扩区”。
经济发展需要项目支撑,项目落户需要地块承载。
市场沉浮,大浪淘沙。一方面,有些企业占用土地、厂房等大量资源,利用效率、产出效益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用地指标等限制,不少优质项目难以落地。
咸宁市招商和投资促进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新签约的335个亿元以上项目中,有11%难开工,主要卡在土地指标供应上。
怎么办?该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气度,做优闲置存量。
咸宁高新区集中力量处置嘉洪电动车、能一郎、傅友钢构、帕沃电气等项目,收回闲置土地3000余亩,解除未履行合同30个,盘活停产项目20个,搬迁腾退“散乱污”企业20余家,处置利用闲置厂房40万平方米,引进三赢兴智能光电、赛恩福兹食品研究院、元气森林包材、盛世魔方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
赤壁市采取收储后挂牌或直接转让的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55亩,用于维达力赤壁公司项目,新增就业6000人,年创税收逾亿元。
嘉鱼县运用政府、法院联动机制,依法破解“僵尸企业”难题,清理债务30亿元,盘活中马动力、岐丰管业等企业的闲置资产10亿元。
做优存量,各显神通。目的只有一个:腾笼换鸟,承载更多优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