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扬
法国当地时间2月8日,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我们常说的艾滋病)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病毒学家卢克·蒙塔尼耶去世,享年89岁。
2008年,蒙塔尼耶与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雷-西努西分享了当年一半的诺贝尔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病毒方面的作用,另一半被授予德国研究宫颈癌的科学家哈拉德·豪森。
蒙塔尼耶在后期由于提出一系列古怪理论而远离主流科学圈,更由于发表反对新冠疫苗的观点受到同行的严厉批评。
与美国同行争夺HIV的发现权,终获诺贝尔奖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于1981年首次引起公众关注,当时的美国医生注意到,在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的年轻男同性恋者出现了不寻常的死亡病例。
蒙塔尼耶在巴黎创建的病毒学部门——巴斯德研究所开始研究该病毒,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加洛也在展开研究,二者展开了激烈的长期竞争。
蒙塔尼耶的团队设法在一名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了HIV,并于1983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发现的论文。而罗伯特·加洛也发表了类似的发现,得出的结论是病毒导致了艾滋病。
关于是谁首先发现HIV的争论引发了多年的激烈争论。据“法国24小时”新闻网站报道,“两人都因发现艾滋病毒而受到赞誉,但他们的竞争导致法国和美国之间长达数年的法律甚至外交纠纷。”
不过加洛在1991年承认他发现的病毒来自前一年的巴斯德研究所,两人在2002年公开同意是蒙塔尼耶的团队首先发现了艾滋病毒,但是加洛首先发现了它导致了艾滋病。
在1986年,蒙塔尼耶与加洛和迈伦·埃塞克斯分享了美国拉斯克奖。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一向被视为诺奖的风向标。
不过在2008年评定诺贝尔奖时,组委会并没有提到加洛,这在当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发表匪夷所思的科学理论,逐渐远离主流科学圈
蒙塔尼耶于1932年出生于法国中部城镇沙布里斯,1955年开始在巴黎科学学院工作。1972年他搬到巴斯德研究所,在他从事艾滋病毒研究后领导了该所,然后于1997年搬到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
不过在90年代后期,蒙塔尼耶逐渐远离主流科学圈,因为他提出了一系列不太科学的理论,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争论。
他一再提出自闭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并建立了备受批评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声称抗生素可以治愈这种情况。
他还声称水具有保留物质记忆的能力,这令许多同行感到震惊。
他还相信任何拥有良好免疫系统的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饮食来抵抗艾滋病毒。
蒙塔尼耶支持DNA在水中留下电磁痕迹的理论,认为这种电磁痕迹可用于诊断艾滋病和莱姆病,并支持发酵木瓜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
新冠疫情期间发表不当言论,被同行孤立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蒙塔尼耶多次发表反对疫苗的立场。他公开演讲指责不该对儿童接种疫苗,在2017年,科学和医学研究院的106名成员联名对他进行了严厉地斥责。
法国日报《费加罗报》将他从主要研究人员到边缘人物的过程描述为 “缓慢的科学沉船”。但他仍然坚持己见,他在2018年告诉《世界报》:“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我是权威。”
据路透社报道,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蒙塔尼耶再次引发争议。他说他相信新冠病毒是在中国实验室制造的,而且新冠疫苗是各种新冠变体出现的原因。
这些理论被病毒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嗤之以鼻,这使得他在同行中更加孤立,更不受待见,但在法国反疫苗者眼中却成了英雄。
他于本周二在塞纳河畔纳伊的一家美国医院去世,法国当地媒体首先报道了这一消息,称当时他“被他的孩子们围绕着”。之后,地方当局正式证实了他的死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