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视频剪辑 刘俊华
视频拍摄 谢阳
乡愁可以看见吗?宜昌宜都市高坝洲镇白鸭垴村,一些村民的墙上就画着乡愁:清江的纤夫、乡里的石匠、放簰的水手……每一幅画都能勾起清江岸边人们的记忆。这些承载着时光厚重的作品,大都出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龚庭杰之手。
近两年时间里,返乡创业的龚庭杰在村里墙壁上留下了100余幅墙绘,吸引许多游客来此打卡观摩,他也被称为“画出乡愁的人”。
大学生回乡创业画乡愁
白鸭垴村,是位于清江弯弯里的一个小山村。
很久以前,这里的村民都是以采石、捕鱼为生,是一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方。
1997年出生的龚庭杰,爷爷辈都还是在江里讨生活的人。到了他这一代,身为独生子女,家里当然希望他能远离风浪,过上更安稳的生活。
龚庭杰从小喜欢画画,高中时就是一名艺术生,后来上了武汉一所大学的视觉传达专业。
2019年,龚庭杰大学毕业,留在武汉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第二年,他因为疫情滞留在老家。
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近距离凝视自己的家乡,祖辈上沿袭了千年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因为长江大保护,清江和山林再也不是村民直接的衣食父母,乡村振兴的大潮,将时代的命题推到年轻人面前。
村委会领导看到大学生龚庭杰有意留在村里,于是将他纳入后备干部培养。
真的决定留下来后,龚庭杰开始追问自己:“我在村里能做些什么呢?”
白鸭垴村党总支书记熊爱民说:“我们正在建设美丽乡村,你是美术科班生,肯定可以发挥特长啊。”
龚庭杰马上想到,在武汉时曾经给一些企业绘过墙绘。白鸭垴村那么多故事,如果用墙绘表现出来,一定会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100幅墙绘讲述清江故事
2021年夏天,龚庭杰拿起画笔,他最想要画的是祖辈的生活。
他选中了村民曹远金的房子,这是一栋横向较长的平房,在蜿蜒的乡村小路上视角也不错。
68岁的曹远金很爽快:“你是把我的房子画好看,把我们村画美,我支持你!”
把墙刷白后,龚庭杰用绿色颜料画出山坡,坡上接着多了一座红庙。乡亲们好奇,一个个围了过来,指着墙问:“画的是什么?”等山脚出现了一条河流,岸上赤身的纤夫们逆流而上拉纤时,围观的人恍然大悟:“江是咱们的清江,庙是咱们的三帮庙。”人们越发觉得有意思,有年纪大的人给龚庭杰指出错误,还有人给他送来冰水解暑。
龚庭杰画了三天,村口多了这幅“清江拉纤”图。
此后半年间,“围炉夜话”“小榨工艺”“清江放排”……这些白鸭垴村的集体记忆被陆续搬到村里的墙上,化为五彩斑斓的墙绘,不仅给村容村貌添了色彩,还勾起了乡亲们的回忆。有时忙不过来,龚庭杰就邀一起学过美术的朋友来帮忙。到现在,龚庭杰和伙伴们在家乡创作的墙绘作品已有100多幅。
“围炉夜话”就是当地人真实的生活图景。寒冬腊月,江边湿冷,夜里吃完饭,人们总围在火炉边,喝着水,聊聊天。炉火跳动着,把地瓜的香气烤到空气中,墙上挂着腊肉,小孩满地跑。
“小时候,时间过得很慢,冬天很长。”龚庭杰喜欢这个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村子,春暖花开去摘梨,夏日炎炎去捞虾,秋高气爽收橘子,寒冬腊月围炉夜话。山清水秀,生活舒缓,令人陶醉。
美丽乡村应有参差之美
一开始,村民们只是发现墙绘让村子变得好看、有趣了。后来,大家发现,每逢节假日,城里的人会开着车来到这里,看墙绘、赏风景、吃农家菜。
龚庭杰和村民们都切身体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舒缓的生活、有人情味儿的交流、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都是白鸭垴的宝藏。搞墙绘,是为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乡村记忆,守护好乡愁,这既是对当地人情感的尊重,又是乡村赖以生存发展的特色资源。
近几年,白鸭垴的谋生方式有了变化。以往,人们在清江里搞网箱养殖,在山上养猪。如今,长江全面禁捕,清江500米范围内禁止舶船,规模养猪场也有了环保要求,经过整治,清江水又清了,村里的经济来源却只剩下成片的柑橘园。
如何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实现对生态资源的最大利用,让乡亲们稳定增收,过上更好的日子,是当前龚庭杰和村委会一班人经常琢磨的事情。
龚庭杰的父亲,在村里经营着一间农家乐。受儿子的启发,他正在酝酿将农家乐打造成清江“三帮”主题的餐厅,通过陈列“三帮”文化,宣讲“三帮”故事,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三帮”,关注白鸭垴。
白鸭垴有讲故事的民间传统,经积极整合,被宜昌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故事村”称号。白鸭垴有山水资源,有农家乐,但宣传不够,很多人不知道这里,也留不住客人。村委会决定以“艺术墙绘+民间故事村”为着力点,吸引外来游客。
白鸭垴村党总支书记熊爱民告诉记者,好山、好水、好故事,有了这几个亮点,白鸭垴村决定打造故事村品牌,摸索一条生态文旅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