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当前,不少地方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正不断向基层延展、为基层赋能。但据媒体报道,在某些领域,“数字形式主义”已有所抬头。
有些地区未经充分论证就搞信息平台开发建设,结果是“火热过后、凉凉收场”;有些地方热衷于把各种满意度、APP下载量或者投票量作为衡量某项工作重要指标,并层层下达考核;还有的地方将数字任务层层加码,使基层疲于重复填报各种电子表格;一些网络问政平台上,群众反映的个性化问题,得到的却是“官方”统一回复;一个两三万户籍人口的乡镇,在1个手机号投1票的前提下,却投出了7万票……屏幕变屏障,让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望数生畏”。类似现象违背了数字化为基层减负的初衷,也背离了以技术利民便民的目的。
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好助手。但重视数字化建设,不等于就能用好数字化,“数字形式主义”不仅是对人力财力的损耗,还会使具体任务停留于网上“空跑”状态。脱离地方实际,盲目建设数字化平台,只管“有没有”,不管运行“好不好”,或一股脑向基层要这数据、那表格,或单纯把建设成效等同于流量、粉丝数量多寡……在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把目标导向放在提升群众获得感、提高基层办事效率上,只把目光放在上级满不满意、任务有没有完成上,就会滋生各种形式主义问题。
“数字形式主义”的症结不在“数字化”本身,而是形式主义做派从线下延伸到了网上。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形式主义”披着数字化的“漂亮外衣”,更具“合理性”、隐蔽性。基层怪象,要“自下而上”寻找根源。考核标尺不能只盯着建设数量和速度、投票量和下载量,更要注重数字治理在提升服务效率、办事能力等多维度各方面的实效,避免数字服务的空心化、表面化。同时,要正确处理数字化技术和现实需求之间的关系,数字化与传统方式需有机结合而不能非此即彼。
数字化是手段,为民服务才是目的。把握政务服务数字化的初衷,坚决杜绝各种“数字形式主义”,才能使基层数字化转型发展真正为民所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