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
扫码看视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雨薇
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大幕。湖北日报两名特派记者郭晓明、童军鹏从北京传回文字报道和“晓·鹏冬奥行Vlog”(视频日记),讲述他们在冬奥会的有趣经历和赛场见闻。
“晓·鹏”身兼数职
Vlog系列如约上线
2月3日,大年初三,湖北日报奥运采访组特派记者郭晓明、童军鹏整装出发,从武汉前往北京,见证2022北京冬奥会。几乎在高铁抵达北京的同时,我就收到了前方传回的视频,内容是两位记者进入冬奥闭环前的一路见闻。我忙不迭地整理素材,进行后期剪辑,心中燃起一种重逢的欣喜——我和奥运Vlog的缘分还在继续。
2021年夏天的东京奥运会,湖报体育推出了“老兵新锐东京行Vlog”专题视频。这一系列共计24期的视频日记每日一更,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反响热烈,引来读者每晚同一时间追看。这个冬天,为北京冬奥会量身打造的“晓·鹏冬奥行Vlog”如约而至,视频日记和文字报道一同呈现奥林匹克盛会,读者、网友与特派记者同赴冬奥之约。
前期策划的初衷,是将两位特派记者郭晓明、童军鹏的名字组合成一个朗朗上口的栏目名,于是,“晓·鹏”这个人物应运而生。“晓·鹏”延续了“老兵新锐东京行Vlog”轻松活泼的个性,且绝不是作为花絮出现的次要人物。
在冬奥赛事中,“晓·鹏”可谓身兼数职。首先,读者可以穿越“晓·鹏”之眼,见他所见,获得最直观的赛场视觉冲击;同时,“晓·鹏”也扮演着“冬奥体验官”的角色,读者体验“晓·鹏”之感,感他所感,在赛场内外一窥究竟,体会记者的采访日常。而我作为视频编辑,俨然成为“晓·鹏“的老友,每天都与他第一时间相约冬奥,身临“双奥之城”,见证运动健儿的飒爽英姿。
长短视频配合
直击现场
Vlog是最具亲切感的影像化呈现形式,但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追上时效,跟上热点,确实要费一番功夫。奥运盛会一向追金点密集,早上收到的现场视频,若到了一天结束的总结中才与读者见面,不免错过最令人期待的时机。
“开阔思路,每种形式的优点可以融合在一起,不拘泥于视频长短。”曾出征东京奥运会的“老兵”胡革辉记者提醒了我。如果做Vlog的本质就是拉近新闻内外的空间,那么,为什么不利用短视频迅捷的特点,在全面报道和快速播发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2月15日,谷爱凌摘得女子坡面障碍技巧银牌。因要赶去训练,新闻发布会后,谷爱凌匆匆离场。视频画面并未在此戛然而止,而是跟随记者镜头,来到U型池训练场地,直击谷爱凌及其他选手的训练状况。记者介绍,运动员们在U型池完成动作后,需凭借一旁的缆车拉着重新滑回起点,再进行下一次练习。如此有时效性和新闻点的画面,最适合做成短视频。这样的短视频内容,更像是Vlog的精华节选,第一时间将目光聚焦于奥运健儿,兼顾了Vlog的科普性、趣味性。而有兴趣的读者、网友,可继续关注当天的Vlog长视频,获取更多细节。
赛场“饮冰”
幕后“热血”
“我的手已经冻僵了,打字很慢,接下来我先用语音代替。”2月15日,2022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湖北日报特派记者从北京赛区转场张家口赛区,在云顶滑雪公园现场进行报道。
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两位特派记者的拍摄装备运行困难,但他们仍在第一时间传送回视频。记者的声音被呼啸而过的北风盖过,之后发送的语音也带着颤抖。我在武汉回复他们:“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冷”。然而,透过冰天雪地的视频,我感受到特派记者火热的工作状态。
冬奥期间,特派记者不仅直击争金夺银的现场,还关注运动员们的日常生活。谷爱凌在赛场上听歌的喜好以及爱吃黑芝麻馅儿元宵的内容,引来大批关注者点赞,成为热搜话题。
特派记者还将镜头对准志愿者——高校师生齐上阵,为冬奥贡献力量;对准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的情况下,竟然要排队四小时;对准奥运伙食——机器人餐厅大显神通,收获中外粉丝;对准自己——6点起床,0点返回,坚守18个小时……
虽然远程交流困难重重,但为了每天不到5分钟的视频,特派记者和后方编辑齐心协力,及时沟通。选题确定后,除了撰写报道和现场直播,特派记者还要拿起手机拍摄素材,根据现场状况实时添加新内容。
经过东京奥运会和陕西全运会两次大赛的磨合,湖报体育的Vlog系列在内容选择上更加丰富,制作方式上更加成熟。“晓·鹏冬奥行Vlog”点燃了受众的兴趣点,精准把握了冬奥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