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工作只能在黑漆漆的晚上干。”
“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光,但我们又最不希望找到哪怕一丝光线。”
工地上,还有这么纠结的一支施工队伍?
3月2日18点43分,天色已黑。机电安装工人江胜银和康传厚戴着头灯,手拿长杆走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工地。他们今晚“较劲”的对象就在头顶——每个房间内错综复杂的通风管道。
“汽车轮胎漏气知道怎么查吧?卸下来,沉入水,挨着看,看有无冒泡。怎么知道风管接缝是否漏气?就得靠漏光测试。”江胜银笑着晃了晃手中的长杆。
黑夜里“捕光摘星”
自制的测试工具简陋却实用:长15米的PVC细管顶端绑着200瓦的LED灯,灯前还套着塑料瓶,防止碰坏灯泡。
两人来到综合住院楼三楼,江胜银打开LED灯,顺着梯子爬到一截管道的风口处。“开始了!”一声吆喝后,江胜银关掉头灯,长杆慢慢伸进方形管道,室内渐渐一片漆黑。
不远处,康传厚早已爬上另一个移动脚手架。他仰头听着灯头在管道内的挪动声,朝着风管的方向瞪大眼睛。
“一旦有光线漏出来,那就说明风管有漏缝!能漏光,以后使用就会漏气。所以,我们不愿意看到一丝光线。”康传厚边说边看。
漆黑的房间内,伸手不见五指。“那里有一个!”顺着康传厚手指的方向细看,果然有一个白色亮点,如同黑夜中的一颗小星星。
康传厚打开头灯,拿起打胶枪对准位置涂抹玻璃胶。补完一个漏点,关灯继续查,有漏点开灯再补,如此循环往复。站在脚手架上可操作距离有限,每检查完五米左右长的管道,江胜银就要过来帮忙挪架子。
“长杆一次带6根,连起来最长也只能伸出15米。住院楼这一层的风管长300多米,我们还要不停地从管道中间打开接口去查。”江胜银说。
初春时节,新建筑还未及装门窗,四面透风。夜晚,这里格外冷清,且有些许寒意。江胜银和康传厚裹紧衣服在脚手架前爬上爬下,要忙整整一个晚上。
确保5.3万米管道严丝合缝
“一条通风管道漏不漏风、漏多少,当然也有专业设备来检测。”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安装分公司工程师刘佳琪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是平疫结合医院,也是湖北省首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救治传染病人时,要隔离污染区空气,通风管道多漏一丝气,院区就多一分危险。
医院总建筑面积27.68万平方米,可转换传染病床位达到800张。整个项目内风管长度超过5.3万米,用材用量相比普通医院医疗区还要多出30%。密布病房的一节一节的管道到底哪个接缝处会漏,都要江胜银和工友们在白天一米一米安装,晚上一寸寸检查。
“干安装十多年了,漏光测试的方法屡试不爽。主要就是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忙完一阵,江胜银坐下来休息,打开保温杯喝上一口热水。他说:“这个医院工程要求格外高。”
刘佳琪介绍,对这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负责建设的中建三局现场管理人员、300多名机电安装工人,个个都深知责任重大。刘佳琪说,根据技术要求,低压系统风管每10米的接缝,漏光点不能多于两处。对于这个项目,团队要求是所有管道百分之百检测,逢漏必堵。后期还有监理在晚上抽检。
“我们每天晚上干三个多小时,检查多少米管道上级没有任务要求。重点是不要留下漏洞和隐患。我们守住的是最后一道防线,丝毫马虎不得。”江胜银坚定地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三春 通讯员 郑文强 岑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