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平
曾几何时,在中超的转会市场上,高薪国脚是被疯狂追捧的香饽饽,有不差钱的俱乐部甚至为赢得“芳心”,不惜一掷数千万元到上亿元;而当泡沫远去,众多中超俱乐部处境艰难时,他们最先感受到了资本的冷遇,在2022新赛季即将到来前,不排除有高薪的国脚级球员告别这片绿茵场。
一掷亿元,他们曾是被追逐的对象
自2012年起,到2019年前,中超转会市场一直高烧不退。高水平的球员本来就不多,国脚自然成为各家俱乐部追逐的对象。水涨船高,2017年赛季,为从北京国安队引进张呈栋,河北华夏幸福开出了1.5亿元的天价,张呈栋也就此成为了中超史上首位“亿元先生”。
在转会到河北华夏幸福队之前,张呈栋曾被租借到西甲的巴列卡诺队,当时的评估身价仅为47.5万欧元,没想到回到国内,其身价一跃至1.5亿元,即2050万欧元,溢价达40倍。这笔转会也惊到了巴列卡诺队上下,因为在队中,这位来自中国的队友长期坐在替补席上,在半年的时间内,张呈栋仅有10分钟的西甲替补出场记录,以及两次国王杯的出场次数。西班牙《马卡报》当时评论道,从西甲弃将到中超标王,这真是一笔不可思议的转会!
像张呈栋这样现在看来过于离谱的转会,在2017前后的多个赛季中已出现多次。2016赛季,同样是河北华夏幸福队,为引进广州富力队的年轻中后卫金洋洋,砸下了8000万元。而在一年多前,广州富力仅花了800万元。令人尴尬的是,金洋洋在华夏幸福队中找不到位置,被辗转租借至了多支球队。
退潮之后,他们感到高处不胜寒
不仅仅是投入重金挖人,那些年,中超俱乐部巨额投入的一大块还花在了球员的薪酬上,不少主力,特别是国脚级别的球员年收入过千万元成为普遍现象。在转会时,甚至还有不写进合同中的不菲安家费、代言费、签字费等进账。2017赛季,外界曾戏称一位年薪超过1200万元的国脚为“打工皇帝”。不过近年来,随着中超投入的退潮,这些高薪球员已经开始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凉意。
受母公司影响,2022赛季率先宣布减少投入的是昔日的八冠王——广州足球俱乐部。据新华社报道,2月16日,该俱乐部发布了全新的《足球俱乐部球员定编及薪资标准》,该文件显示,新赛季其一线队的30名球员将被分为四档,优秀主力的封顶年薪为税前60万元。虽然没有对外公开宣布这个赛季的总投入,但有媒体披露仅为1500万元。这样的投入放在三四年前,恐怕连买个中超的板凳球员都不够,但这,就是正在发生的冷酷现实。
尽管中超已两度限薪,但不少球员当年签下的高薪长约依然在执行期中。不过这些合同对于部分俱乐部来说,已经是不可承受之重,只要高薪球员愿意走,他们都会无条件予以放行。
收入狂降,他们或将淡出绿茵场
相比2019赛季前的高薪,近年来,在中国足协限薪令的推动下,实际上许多球员的薪水已经一降再降。当初有多高,现在就能有多低,用“断崖”来形容下降的幅度并不为过,不排除在2022赛季到来前,会就此“逼退”一些高薪球员。
2020赛季,中国足协第一次推行限薪时,其本土球员的税前年薪总额被划定在1000万元以下,这一举措让那些习惯了高薪的国脚感到了一丝肉疼。没想到第二年,加强版的限薪令出炉,在1000万元的基础上,年薪总额减半。今年的限薪虽然暂时“难产”,但却势在必行。据中超一家俱乐部的相关人士透露,本土球员的年薪总额会再度打折至税前300万元,而这扣税后的不到300万元,还并非球队的每位主力都能拿得到,因为中国足协为中超俱乐部划定了年度总支出的限额不得超过3亿元。
3月4日,U19国青队的集训名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今年35岁的前国脚黄博文出现在教练组的名单中,这也意味着效力于广州队多年的他提前选择了转型。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类似黄博文这样的老将向绿茵场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