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微
摄影记者 邹斌
生活在城市,你可曾注意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旁,那些偶尔可见的巨大烟囱和废弃厂房?又是否想过去靠近、了解它们的来处?
武汉红钢城设计创意中心
作为传统工业重镇,武汉三镇散落着不同历史阶段遗留下的大批工业遗址,犹如城市独有的年轮。大大小小的遗址,在近年来的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重新被发掘,变成一个个充满魅力的公园、景区或者文旅综合空间,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
汉阳
点亮“十里工业长廊”
位于汉阳区的汉阳铁厂工业遗址群落,是武汉第一批国家级工业遗址。阳春三月,记者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如飞檐翘角,又似钢铁方舟的大型现代建筑——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改造后的汉阳铁厂遗址
除了现代化的博物馆,这片改造后的公共街区,还有广场、雕塑、咖啡馆、艺术空间,以及不远处的厂房、高耸的烟囱。这里,也是如今的武汉1890项目工业遗址先导示范区。
1890,是张之洞在武汉主持创办汉阳铁厂的时间,随后他又在附近建立汉阳兵工厂、火药厂等,形成了“汉阳十里工业长廊”。百年之后,曾经辉煌的工业园区走向沉寂。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后,通过重新规划,园区走向新生。
“我们的定位,是建成国家级的工业遗址示范区,以及武汉文化创意核心区。”武汉1890工业遗址研究院院长罗黎勇介绍,该区域共有34处工业遗址,核心包括汉阳铁厂造钢轨、汉阳铁厂铸铁纪念碑、转炉车间、电炉分厂冶炼车间等,是湖北规模最大的工业遗址改造项目。为最大程度传递城市文化和精神,团队先后到英国伦敦、日本、德国等地知名项目考察,并在全球广泛征集改造设计方案。
据介绍,已完成的先导示范区,主要由1890“拾光”艺术馆、棒材厂、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三大建筑构成。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棒材厂,如今是亚洲单栋体积最大的工业遗址建筑,长达550米,挑高24米,相当于一座横躺的摩天大楼。去年11月,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主会场,就设在这座改造后的大型厂房内。
汉口
闹市里的工业年轮
提到汉口的平和打包厂,追赶时尚的年轻人大多都知道。这座百年老建筑自2018年开放后,就不断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成为武汉的网红打卡点。
日前,记者探访了青岛路的这个潮流地。周末的平和打包厂,广场上花草清新,红砖建筑自带浓浓复古风,不少年轻人在这里拍照、逛店、喝咖啡。周围厂房建筑改造的红砖楼里,有部分文化、时尚和创意企业入驻。
平和打包厂成为婚纱拍摄地
“很早就听说了这个地方,今天正好路过就来看看。”来自武昌的刘女士,和朋友一起在楼里走走拍拍,“刚才还去了楼顶,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看武汉,很特别。”她表示,以后有机会还会带外地朋友来玩。
据武汉地方志介绍,平和打包厂是英国人在汉口开设最早的棉花打包厂之一,也是现存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武汉早期工业形态实例。现存的平和打包厂,由六栋单体组成,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分别于1918年、1933年、1949年及新中国成立后等多个不同时期进行建造,通过顶棚及走廊灯空间联成一体,体现着不同年代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据了解,平和打包厂的改造和修缮,采用的是“看病问诊、修旧如旧、延年益寿”原则,把老建筑中的原钢梁、钢架、货物滑道,甚至水管阀门、墙上标语等都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建筑内还设有博物馆,能让市民游客“沉浸式”地了解昔日武汉的工业历史。
武昌
老房子变身新网红
十里钢城青山红。武钢红房子是武汉人都熟悉的地标。2021年,钢城三小旧址的设计改造,让青山瞬间出圈,成为武汉新一代城市网红。
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浪潮中,武汉钢铁公司落址青山区,来自全国各地的5万多名工人和7万余家属集结于此。为满足职工及家属住宿需求,苏联援建的红房子应运而生。
老武钢人介绍,红房子算是当时武钢最好的住宅区,均为3层坡顶小楼,每12栋组成一个矩阵,以“一”“L”“C”的字型围合,用数字命名,中间部分则是绿化带。从空中俯瞰,形成一个大大的“囍”字。
红房子的结构,类似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布局,街坊内设有篮球场、凉亭、花坛等公共设施。在外观上,又带有明显的苏式风格和审美。2012年,红房子片区被确定为武汉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最美图书馆”钟书阁
修复后的红房子,保留了不少过去的印迹,尤其是红砖元素。主体建筑武钢三小,转变为一座创意设计中心,里面有颜值超高的钟书阁、游心咖啡博物馆、能拍出绝佳大片的红色楼梯。此外,还有展示旧房改造和修缮过程的展览馆,将实体模型通过动画定格,一步步演示红房子焕然如新的过程。
“听到改造的消息后,带家人第一时间去逛,拍照确实很好看。”从小在青山长大的肖先生告诉记者,很多当年的小伙伴儿都去过,趁机怀了旧,还给孩子讲了讲自己的童年和乡愁。
■ 专家观点
文旅融合
保护先行
近年来,武汉曾经的工业遗址上产生了很多设计中心、文创中心等文旅综合空间,因其独特的历史沉淀和城市记忆,成为游客市民尤其是年轻人追捧的打卡地标。
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薛兵旺表示,武汉是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基地之一,不同时期的建设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工业遗产资源。对于这些资源,一定要保护先行,根据工业遗存的现状,结合武汉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整体发展需要,确定符合实际的工业遗产旅游新理念、新模式、新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活化利用方面,他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文旅融合,比如创建工业遗产博物馆,供旅客观光游览:其次是打造公共景观公园,供市民休闲游憩。此外,还可以开发文化创意游学园等,“比如从现实条件出发,利用青山区的武钢博物馆、武钢生产车间、青山造船厂、中国一冶等重工业企业资源,打造钢城一日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