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孙婷婷
通讯员 殷洁 吕圆媛
实习生 蔡沁辰
杨柳依依,春风拂过,倒水河水浩浩荡荡流过,在新洲大地留下壮阔的痕迹,一往无前地奔向长江。谁能想到50年前,它的终点是涨渡湖,每当山洪暴发,长江水位顶托,这条河便会泛滥,导致涨渡湖成为一片湖泽,淹没大片的农田和土地,致数万人流离失所。
为了改变现状,19万人扛起锄头参与倒水河改道工程,夜以继日地挥汗如雨,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倒水河的流向,修建了一批水利设施,改变了新洲西南部千百年来遭受洪涝灾害的历史。
这段尘封的往事,近日随着一本名为《倒水魂》的书籍揭开。书的作者叫李少武,今年57岁,是新洲区水务局一名普通员工,他历时7年,用一笔一划写下30多万字书稿,集结成书,娓娓道来倒河水工程的前世今生。
“过去常听长辈们说‘倒水河精神’,一直十分吸引我,现在终于有机会把倒水河上发生的故事展现给大家。”李少武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19万人“修改”倒水河历史
倒水是新洲的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大别山南麓,经红安县流入新洲境内,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达2317平方公里,汇抵涨渡湖,再流入长江。每到汛期,倒水河倒灌,涨渡湖成为一片湖泽,淹没四周的大量的农田和土地。长期以来,新洲西南部居民都在与水患作斗争。
1970年,国家指示开始倒水河治理工程,要让倒水河改道直入长江。国家的号召一呼百应,来自新洲、麻城、红安、浠水、黄冈等五地共计19万多人主动加入到改道工程中来,其中不乏老幼妇孺,大伙立下誓言“立下愚公移山志,喝令倒水入长江!”
经过两年多艰苦努力,一条平均宽约400米、长37公里的“人工天河”诞生了,倒水得以顺利流入长江。又新修了一批大中小型附属水利设施,开挖了数百公里长的干渠、支渠,彻底解决了新洲西南部千百年来遭受的洪涝灾害问题。
倒水河改道工程中涌现出不少感人的故事,李少武从小听到大,他的父亲也曾参与倒水河治理工程建设。父亲穿着草鞋,扛着锄头上堤的身影,落在了孩童李少武的心里。
每当父辈们回忆起曾经的青葱岁月,大堤上万人一起热火朝天劳作的场景仿佛电影画面般闪现在李少武眼前,他暗下决心要将倒水河的故事记录下来,讲述给后辈人听。
历时7年手写30多万字书稿
2014年,李少武便开始了筹备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空余时间,查找资料,因为不擅长电脑打字,担心资料会遗漏,他将看过一遍的资料再一点点地誊抄到稿纸上,专门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为了找到过去参与工程的参与者,讲述亲身经历,他搜集了一些书刊报纸记载的参与者名字,请同事或长辈帮忙寻找,走访了近20位当初的参与者。
在李少武搜集的资料中记录一位女劳模江自爱的事迹,当时江自爱担任的是倒水河项目改道工程“铁姑娘突击队”队长。事情已经过去40多年,江自爱还在不在新洲呢?为了找到她,李少武按照她当时留的地方找到了村湾,发现江自爱已经搬家了。李少武通过邻居、同事帮忙辗转打听,这次找到了江自爱新的住址。
“参与倒水河改道工程的人们都是一群普通人,但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有的推迟婚期,有的父子上阵,有的丈夫牺牲了妻子接力,涌现出一批英雄儿女故事,十分感动我,所以一定要找到他们,把他们经历的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李少武说。
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李少武才开始动笔写作,不擅长电脑打字,他便用笔手写书稿,一沓沓稿纸堆满书桌。又要工作还要兼顾写作,2018年,李少武突发脑梗病倒了,家人劝他放下这件事,不要再做了。但李少武拒绝了。“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倒水河,这是我最想完成的一件事,一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无憾了。”李少武解释,也许是和倒水河有缘,父亲曾参与倒水河改道工程,他后来也进入到新洲区水务局工作,也曾参与倒水河维护工作,几乎是看着倒水河变化和发展。
为了帮助李少武完成心愿,妻子詹瑛也加入其中,她每天下班后坐在电脑前,将李少武的书稿敲成电子文档,还要自学排版编辑图片。2021年4月,李少武三易书稿写成了30多万字的作品,他将书名命名为《倒水魂》。2022年2月,在新洲区水务局的支持下,李少武的书稿印刷出版。
如今李少武时常走上倒水河,望着平静的江水,50年前的往事如电影一幕幕回放。倒水河不记得那群青年,但历史的功绩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