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张歆、通讯员林恺、庞伟红)在物质破坏之前,会出现类似抖动的“共振”现象,比如桌子在倒塌前,会发生细微抖动,直至倒塌。
在地震前,大地也会“发抖”——波动从地下往地上传导,依次经过岩石圈、大气圈和电离层,后两者分别位于100千米和300千米的高空。捕捉大地“发抖”的信号,就能帮助人类破解地震前兆的密码。
3月中旬,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陈界宏教授研究团队在四川乐山建立的全球首个跨圈层垂向扰动观测系统,结合北斗同步卫星系统信号,实现了对岩石圈、大气圈和电离层的垂直观测,被称为“超级观测站”。一年来,团队从复杂的自然信号中提取到青海玛多7.4级地震、云南漾濞6.4级地震、四川泸县6.0级地震和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前信号。
记者了解到,科研团队通过空间中的垂向监测,记录大地波动的传导现象,同时记录岩石圈、大气圈和电离层的信号,进行震前、震中和震后的对比。岩石圈和大气圈的观测可以采用地震仪、气压计等,电离层的观测则要依靠人造卫星,是观测的难点,因为大多数卫星并非地球同步卫星,无法对电离层上的某一个定点进行长时间的观测,就无从获得对比数据。
“4次观测印证了科研方法的合理性,可以帮助科学家进一步接近地震前兆的答案。”陈界宏说,北斗同步卫星系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备同步卫星的导航系统,这给团队观测电离层中的定点提供了条件,这一观测方式也是我国独有的。
陈界宏表示,和此前科学家们发现的地震前异常现象的短暂存在于特定频段不同,“超级观测站”捕捉到的信号异常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这表示科学家们的研究进入到“孕震”(从准备地震到地震发生)的轨道中。他同时提示,地震预测是困扰人类的科学难题,“孕震”过程十分复杂,此次捕捉到的信号,虽是“孕震”过程的一小段,但该信号让科学家看到了预测地震这一项艰巨科学任务的曙光,鼓励着科学家继续朝这一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