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高伟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
油菜作为重要蔬菜品种和食用油料作物,我国种植面积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几百万亩已增长到如今约1亿亩。3月20日,在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傅廷栋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源于50年前的那一次惊人发现。”
破解世界油菜配种难题
1962年,傅廷栋考取了我国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的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
我国的本地油菜品种是白菜型油菜,生长周期短产量少,后来从国外引进了甘蓝型油菜,产量是国产的一倍,但生长周期长。
“油菜是自花授粉类植物,只有找到雄性不育的变异株,才能够进行杂交。”傅廷栋回忆,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在寻找雄性不育的变异株,但没有进展。1972年3月20日,傅廷栋在油菜试验田中排除了几十万株雄性菜花样本之后,成功发现了19株名为“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变异植株,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雄性不育油菜植株。
1975年,傅廷栋和他的团队成功育成新品种的杂交油菜,比传统油菜增产百分之二十。这之后,这一品种育成的杂交油菜超过了两百种,目前推广面积累计十亿亩。
傅廷栋和他的团队又进一步提出“双低+杂交优势”的育种目标,带领团队在西北、西南地区进行夏繁加代工作,即夏天在武汉收获种子之后,带到青海、云南地区播种,等到秋天收获后再带回武汉播种。1992年,傅廷栋选育的我国第一个低芥酸杂交油菜品种“华杂2号”问世,如今“华杂”系列品种已达数十种,创经济效应多达30亿元。
“我国油菜科研已走在世界前列,油菜品种杂种化率达到70%,全国平均单产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傅廷栋欣慰地说。
脚沾泥土播种沙洋37年
从长江流域,到西北、西南地区,傅廷栋像不知疲倦的蜜蜂,一路追逐油菜花开的脚步,专注杂交油菜育种60年。荆门沙洋,成为他和团队向油菜遗传育种高峰攀登的重要驿站。
“对沙洋我是很有感情的。”傅廷栋告诉记者,1985年9月,他与当时湖北省农业厅技术员梁华东背着两袋油菜种子,乘了一天的长途汽车,把种子送到沙洋农民手里。
沙洋地处江汉平原,气候、土壤适合油菜的生长,是长江流域最适合种植油菜的区域之一。“30多年来,每到油菜生长的关键阶段,我都会来荆门沙洋两三次。”傅廷栋说,早期的研究条件艰苦,沙洋的干部群众给了很多的帮助。
脚沾泥土,成千上万次的实验示范,沙洋这片沃土赋予了傅廷栋和他的团队无限创造力。华油杂4号、华油杂6号等双低油菜品种是团队育成、农业部门审定的优质新品种。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优质油菜品种就在沙洋实验示范,重点推广。
“高油酸菜籽油能够有效降低血压、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傅廷栋院士说,近几年来在沙洋重点示范、推广团队周永明教授育成的高油酸油菜品种,收购价比普通油菜籽高2-3元/公斤。高油酸菜籽油品质与橄榄油相当,甚至有些方面优于橄榄油,但市场价低1-2倍,对农民、加工厂、消费者都有利,产品供不应求。
“只要社会还需要,我还会干下去。”傅廷栋幸福地说,最开心,最满足的,就是在下乡的时候,看到农民因为他培育的品种而增收的笑脸。
推广优质油菜种植1亿亩
头顶一顶草帽,全身穿着老旧的工作服,背着一个挎包,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耕耘不辍。
傅廷栋院士搞科研的形象,更像一位淳朴农民,他被学生称为“背包院士”。同事们还打趣地把他的穿着称为“傅氏六件套”,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
“从1975年到现在,几十年都是如此。”傅廷栋告诉记者,每年油菜开花、收菜籽时他都会下田,有时候跟学生们在田里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暑假还会带学生去甘肃等西北地区。
老院士傅廷栋(右)在油菜花里
傅廷栋把油菜地当成传道授业的主战场,坚持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培养学生、培育团队,带领百姓脱贫致富。他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扶贫团队,团队现有博士17人、教授10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
“在全世界油菜领域发表SCI论文最多的10位作者中,我们这个团队有3人。”傅廷栋自豪地说。作为世界油菜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傅廷栋创造地实践了“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教授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累计推广“双低+杂交优势”油菜1亿亩,带动数百万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随着油菜领域的科技进步,如今的油菜有六大功效。除用于产油和饲料外,还用来发展蔬菜、绿肥、采蜜、观花旅游。”这位老院士说团队科研人员已经在从事油菜花色的研究,油菜花不仅是黄色,油菜田里将增添更多的色彩。
虽年已84岁,但傅廷栋依然奔波在全国各地的油菜田。不出差时,他就在华农大的国家油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生授课。办公室的窗外,就是大片的学校油菜试验田。
“科研就得围着农民打转!”这是傅廷栋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
梦想全国人都吃上中国油
“油菜是湖北省最有种植优势的作物。”傅廷栋介绍,相对于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湖北油菜种植面积、总产量10多年来均保持全国第一。
“影响油菜产业发展的瓶颈是效益,也是农民种油菜积极性的根本所在。”傅廷栋告诉记者,欧洲、加拿大每公斤菜籽成本约为人民币2元,我国内蒙古海拉尔和新疆伊犁地区油菜籽成本大约也是每公斤2元,而长江流域菜籽每公斤成本约为4元。“长江地区菜籽生产成本高于前者一倍,主要瓶颈问题在于机械化、规模化。”
将油菜产业效益最大化,傅廷栋团队已在西北地区探索麦收后种油菜十几年,两个月的秋季闲田种植,既改善了田地绿化,又让农民每亩增收4吨左右的青饲料,缓解了当地畜牧业发展中的饲料问题。这也成为油菜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新疆有1亿亩盐碱地,土壤养分严重不足。”傅廷栋提出,对于重度盐碱地,可种植饲料油菜,第一年油菜翻耕作绿肥,第二年就可作饲料。在新疆北部,通过改良饲料油菜种植技术、推广油菜新品种,农民在盐碱“花花田”上也能种出植物来;在新疆南部,饲料油菜技术简单易上手,是农牧结合的好项目。他算账:北方有2000万至3000万亩秋闲地、南方有4000万至5000万亩冬闲田,再发展1000万亩饲料油菜是可能的,“这相当于3到4亿亩中等草原产草量,发展潜力巨大。”
“我们国家的食用植物油进口依存度长期高居不下,高达60%以上,食用油安全不容忽视。”傅廷栋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一个人每月1公斤食油就够了,现在中国平均用油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存在浪费现象。
“梦想有一天,中国人吃的,都是我们自种自产的食用油!”傅廷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