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北京大学能源系博士冯某平,2015年入职了一家大型的发电集团计划发展部投资处,他对外宣称,集团计划跟社会资本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的售电公司,借此诈骗多人共2600余万元。最终,冯某平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罚金10万元。(据3月23日北京时间)
冯某平的经历给人一种严重的割裂感,在行差踏错,开始诈骗之前,他无疑是天之骄子。顶尖学府的博士,令人艳羡的工作,虽然只是普通职员,但至少是干实业、干事业,只要勤恳敬业,不愁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他却选择了一条看似胆大,实则愚莽的不归路,直至锒铛入狱。旁观者都忍不住要叹一声,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何必如此,何苦如此,这书真的是白读了!
客观而言,一个人有多高的学历,掌握多么丰富的知识,与他是否会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并没有直接关系,高智商高学历犯罪的案例从来都不少,但是为什么大家看到北大高材生犯罪,第一反应还是觉得他书白读了呢?
因为在大众的印象之中,读书、上好大学的益处,并非只是获取更多知识,更是提升人生境界和层次。读书的功用,除了丰富学识之外,还包括知礼义,明是非,守规矩,包括健全人格的养成和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所以,我们一般都会觉得,书读得好的人,都是聪明人,而聪明的人,至少不应该去做“诈骗”这种极度缺乏理性,甚至可以说是愚蠢的事情。
但实际上,从冯某平的选择来看,虽然他有着令人称羡的学历,但是道德修养无疑是缺失的,没有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有人猜测,现在的社会风气过于浮躁,“挣快钱”成为成功标准,导致高材生也沉不下心来做事,一念贪婪,想走捷径,结果走了歪路;也有人觉得,他学历这么好,却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可能是怀才不遇,心理不平衡,所以走火入魔……无论其真实心境为何,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都足以说明,这位高材生对于人生没有脚踏实地的规划,也没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底线意识,即便读到了博士,人格也很难说是健全的。
这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当下高校人格教育的不足。很多高校对于智力教育、思政教育很重视,却忽视了最基础的人格教育,甚至有意无意地,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违背人格发展的措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格教育并没有专门的考试,而很多教育从业者也不能免于世俗观念,认为读书考试厉害的人,怎么会不明白“不能犯法”这么简单的道理。但是,人生有很多道理,越是简单,越是难为,越需要深植于心,内化于行。比如,“不能骗人”、“拒绝贪婪”、“正直善良”等等,说起来很简单,但要贯彻一生,成为个人品质,需要不停地养成和锤炼。人格修养应是终身学习的内容,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步入社会之后的职场教育,都应予以重视和引导。
当然,冯某平的堕落,归根结底,还是自食其果。学校也好,家庭也好,都不可能为人的一生负全责,自己的人生道路,需要自己去踏实前行,只是,一个本应有大好前景的年轻人,如此自毁前程,可悲可叹之余,也的确值得我们去吸取教训,鸣响警钟,无论是自省自律,还是教育下一代,都不能忘了最朴素的道理:真正的聪明人,绝不会自作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