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种社交平台的火爆,大家都热衷于在各个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推荐给他人,以至于不少人消费前都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寻求参考。在美食领域,因为短视频的流行,网红探店“种草”更是深深影响了网友们的就餐选择。
探店是探品质、探服务,博主测评后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分享出来供他人参考——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既发展出探店博主这一新兴职业,又为网友提供参考信息,还能为商家增收。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探店博主涌入,瞎评价、虚假宣传等乱象层出不穷,曾经的“种草”推荐变成如今的避坑指南。长此以往,消费者的信任被严重透支,博主、商家、平台都得不到好处。
在流量至上的背景下,探店之所以乱象频出,是因为这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风口。一方面探店博主的准入门槛低,能吃、能说、能拍摄剪辑,就能产出内容,几乎人人都可以尝试,一个小有名气的探店博主月入过万不是梦;二是商家之间竞争激烈,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要想生意好,就得先有流量,邀请博主来探店,只需要付出一顿免费的午餐或者一笔不大的宣传费,就能获得推荐,吸引更多消费者;三是平台受利益驱使,并不关注内容真实性,一味将流量向探店类作品倾斜,从中获利。
探店不是探“钱”,消费者需要的是真实的评价,而不是被金钱裹挟的谎言。让探店回归真实,博主们要珍惜羽毛,欺骗、愚弄粉丝,最终只会遭到反噬。商家在重视自我宣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产品和服务本身,这才是核心竞争力。同时,平台也别乱作为,以为掌握了流量密码就可以随意操纵消费者。当然,消费者也要保持理智,不要重复交智商税。政府部门更要加强监管,维护网络清朗空间,促进探店行业健康发展。
稿源:荆楚网
作者:蔡丹(武汉新洲区)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