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中国2016年至2021年新出生人口数连年下降,分别为1883万、1765万、1523万、1465万、1200万和1062万人。而医院里的产科,是最早感受到这一变化的地方,有的因年分娩量下降,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据3月26日中国经济网)
据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东坝院区一位妇产领域专家透露,东坝医院的妇产科年分娩量一度达到三五千,这个数据在2014~2016年期间掉到了1800左右,但在去年跳水到不足150,缩水九成。院内人士透露,该院产科“随时”会被撤销,将并入另一所医院。
经历“产科危机”的不止东坝一家。浙江省某县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共有三层,而现在已经撤掉一层,杭州市第二医院的产科病房则关闭一半。
曾经,产科“一床难求”,如今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产科已变得相对冷清了。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类似,“产能过剩”也呈现不同的景象,三甲医院受影响不大,产科门诊量总体依然较大,妇幼专科医院受到的影响更小,这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后形成的竞争优势有关。因此,有网友表示,这对产妇来说,可以有条件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因为产科不那么拥挤了,医疗资源变得充裕了,产妇有了选择余地,也能受到更好的照顾。比如,以前几个人一间病房,现在可以一个人一间病房。有医院人士称,“过去病人多,有些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是那么细致,现在病人少了,希望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诸如从产前保健,到产后康复,都可以拓展业务。
生育率下降导致产科“产能过剩”,从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来说,或是个新的机会。因为“看病难”问题,主要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比如东西部的差别、城市和农村的差别,等级较高的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差别,导致医疗资源服务差距大。就医院内部而言,也有各科室医生分布不均、全科医生相对缺乏的问题。公开数据显示,内科、外科和中医科执业医师数量最多;皮肤科、急诊科和儿科等科室执业医师规模相对稀缺。
产科“产能过剩”,或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调盈补缺。比如,医院内部就有产科医生转向妇科的,也有医院减少产科的资源配置,将资源调配到其他科室。社会上的民营妇产科医院,同样可以转型,有的发展产后医美等业务,还有的医院将重心转向发展口腔科业务。
产科“产能过剩”,整个医疗资源却并不过剩,因此,完全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医疗界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几十年,公立医院主要解决孕妇能否住进医院生孩子的问题,现在的矛盾变成了如何让她们生得舒适的问题。如今,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都拉长了服务链条,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对产妇来说,也是好事。
产科“产能过剩”,对医院来说,也是个启示,即面对社会的医疗需求,如何以前瞻性思维做好科学规划,面对潜在的保健或治疗需求,加大医疗资源的供给,或及时做好内部调配,以防止医疗资源的闲置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