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曾莉、通讯员杨岑)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之一,过量使用该药物是最常见的药物中毒,也是全球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而其发生机制一直不明。近期武汉大学两大学院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携手,初步揭开这一“谜底”。
3月21日,国际肝脏病学顶级期刊《肝脏病学》(Hepatology,IF=17.425)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杰青宋质银教授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孟庆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题为《肝细胞Sam50的缺失诱导心磷脂依赖的线粒体膜重构继而引起线粒体DNA释放及肝损伤》“LossofSam50inhepatocytesinducescardiolipin-dependentmitochondrialmembraneremodelingtotriggermtDNAreleaseandliverinjury”的论文。
这一研究成果发现:由于一种线粒体外膜转位酶SAM50的缺失(或减少)而引起心磷脂外化,是肝细胞线粒体DNA(mtDNA)释放并诱发肝损伤的信号。这一成果为治疗对乙酰氨基酚(APAP)肝毒性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和理论依据,也为多器官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及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孟庆涛介绍,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30000种,其中明确可以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已超过1000种。因此,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前期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APAP)过量会导致人体线粒体氧化应激、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肝细胞坏死和肝损伤。虽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在APAP诱导的肝损伤中具有作用,但APAP导致DAMP(损伤相关分子模式)释放和随后的肝损伤的机制仍不清楚。
在本项“生命科学+医学”的联合研究中发现,线粒体外膜转位酶SAM50在维持肝细胞线粒体膜完整性和肝细胞线粒体DNA稳定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小鼠模型中进行的实验显示,SAM50缺失会导致心磷脂外移(内膜至外膜),并最终诱发小鼠肝损伤。此外,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造成肝损伤的模型研究中,如果将Sam50蛋白显著上调可降低mtDNA的释放,进而缓解过量对乙酰氨基酚所造成的肝损伤。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支持,同时也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前期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延。
据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医院近期与武汉大学相关学院密切交流合作,成立医工融合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创新研究院,计划成立分子医学研究院、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等研究院,力促学科融合,旨在融合高端人才技术优势,攻关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此研究成果也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响应“交叉融合”战略,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化学院和物理学院合作结出的首个重要科研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