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正为“种鱼妈妈”打标
国内最大的增殖放流站
驯养繁育厂房和循环水工艺的网箱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通讯员 叶相成
位于丹江口市的中线水源公司丹江口库区鱼类增殖放流站,是中国目前人工放流规模最大、放流种类最多的淡水鱼类增殖放流站。
初春时节,极目新闻记者前往采访,公司库区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付昕兴奋地介绍:“每年放流325万尾鱼苗,个头4至15厘米,有青、草、鲢、鳙、鳊、鲂、中华倒刺鲃等13个鱼种,必将有效修复丹江口水库生态。”
丹江口水库鱼类资源丰富,为何还要连续增殖放流?科研人员又是怎样为“鱼妈妈”助产、帮“鱼宝宝”们长得强壮?
种鱼
防止“近亲繁殖”
遗传档案有管理
“快来看!我们正在给种鱼打标,就是在给“鱼妈妈”设置独立身份的标签。”站内负责技术运营的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的专家们,正在对刚从襄阳购回的一批种鱼打标。
取鳞片、取鳍条、消毒、量尺寸……技术人员曾昌手持打标器、卷尺等器材,与同伴合作的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
“取鳞片是获取种鱼龄、取鳍条是给种鱼做DNA鉴定……”曾昌说,通过对亲鱼和苗种的全程遗传档案管理,保证鱼种遗传的多样性,可实现后续对放流效果的评估。后期还有人工干预,助力“鱼妈妈”优生优育,防止“近亲繁殖”。
占地73亩的丹江口库区鱼类增殖放流站,建有64个养殖池,其中12个种鱼驯育池,12个放流苗种大棚培育池,40个放流苗种露天池。
中线水源公司是中线水源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项目法人,为推进库区水生态系统平衡,于2017年建成增殖放流站投运。站内鱼苗的驯养繁育设施采用全循环水工艺,以“零排放、零污染”实现人工繁育鱼苗和水质保护的双重目标。
站内技术人员赵鹏说:“放流站的建设,就是着力构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在汉江流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廊道。”
打标等预处理后的种鱼,放入驯育池,以快速适应丹江口水库周边环境。到初夏时,技术人员会扮演更为柔情的角色——为“鱼妈妈”助产,对种鱼进行人工繁殖与催产孵化。
零排放
养殖水层层过滤
尾水不进大库中
平缓的坡地上,一座座现代化鱼类驯养繁育厂房,拔地而起;一口口循环水工艺建设的网箱集中连片,犹如阡陌纵横。
记者放飞无人机,从高空俯瞰丹江口库区鱼类增殖放流站,水色连着天色,一个高科技打造的鱼类繁殖基地徐徐展开。
付昕介绍,一般140平方米的水池,养鱼约1000尾,“但我们借助科技高密度养殖,达到10万尾,是一般养鱼场的100倍。”
养殖密度高了,如何保证库区水质安全和鱼儿活性?付昕指着养殖池旁一个个小水泥池告诉记者:“每4个养殖池中间,都建了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养殖废水流入沉淀池、物理过滤池、生物过滤池、紫外线消毒池……经层层处理后重返养殖池实现循环利用,每年可节约用水近10万吨!”他说,最后少量养殖尾水会进入末端沉淀池,沉淀后再用于农业、绿化灌溉。如此一滴污水也不外排,真正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确保库区水质安全。
刚孵出的小鱼苗对气温等环境适应性差,技术人员会将“鱼宝宝”置于大棚培育池,每天提供鸡蛋清等食物精心喂养。到晚上,他们会打着手电筒,查看“鱼宝宝”的活性状况。待小鱼苗长至2厘米左右时,再转移到鱼苗露天池,经受风吹雨打磨炼。到当年的9月至12月间,这些优生优育的鱼苗,会分批次放流到丹江口水库。
繁育
要为鱼妈妈助产
还要野驯鱼宝宝
丹江口水库鱼类资源向来丰富,为什么还要为“鱼妈妈”助产?
付昕告诉记者,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力度前所未有,对上游梯级水库群的生态调度,也成为一项重要工程。为此,长期在增殖放流站工作的水利部的这些专家们,择机开展对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代表的鱼种进行人工繁育鱼苗。
“用人工干预实施上下游鱼类基因交流,拓展上游渔业资源,增加水生物物种多样性。”赵鹏说,“四大家鱼”往往在发情和产卵时,对水的增量相当挑剔,需要一定的涨水和流速的刺激才可以进行产卵。比如,草鱼就需要超过0.8米/秒的流速和400立方米/秒的水通量刺激才能产卵。
赵鹏介绍,放流前3天,要对鱼苗进行拉网或网箱高密度耐受性锻炼,“这种野化驯养,是做好‘怎么放’的关键。此外还要进行品种、规格及数量的抽样检验,对健康状况也要检验。”
早在2018年,增殖放流站首次试放流,当时放了鱼苗12万尾,包括鲢、鳙、鲂、中华倒刺鲃等品种,规格4至15厘米。这些鱼苗都是站内人工繁育,并全部通过了检疫检测,放流全程进行了公证。这次试验结果表明,流域水工程生态调度对促进四大家鱼类自然繁殖效果明显,流域生态保护成效良好。
增殖
放流践行生态保护
五年放了580万尾
生态调度,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流域生态保护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下一步,增殖放流站将科学地进行大规模孵化养殖,放流规模为每年放流4厘米至15厘米的鱼种不少于325万尾,汉江上游“水花”的孵化10000万尾。
据了解,丹江口大坝建设使库区上游鱼类产卵场受到限制,上下游鱼类不能进行遗传基因交流。增殖放流站的建立,就是通过人工干预方式,实施上下游鱼类基因交流,从而实现拓展上游渔业资源,增加水生物物种多样性目标。与此同时,这些滤食性鱼类,以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食,不需要额外投放人工饵料,还能“带”出水中的氮、磷等化学物质。
数量丰富的鱼类,对净化丹江口库区水质、防止水生植物爆发、缓解水体富营养化有良好作用。技术人员表示,就是在水质长效管护的力量中,增加了一支不眠不休的“清道夫”队伍。
随着渔业资源增加,丹江口库区水质逐步获得改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水质一直稳定在Ⅱ类以上,优质的“南来之水”源源流入北方千家万户。截至今年1月30日,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451.18亿立方米,显示出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沿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去年底,中线水源公司2021年第五批80万尾增殖鱼苗放流至水库,标志着丹江口库区鱼类增殖放流站首次达到年度放流325万尾的设计规模。
为鱼儿助产,为生态增彩。一条鱼看似寻常,325万尾鱼儿的工程,践行的是长江大保护重要使命。据统计,自丹江口库区鱼类增殖放流站投运以来,5年已组织放流活动8次,近千人参与,累计放流各品种的鱼苗达580.75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