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的话题引起热议,不少网友对此议论纷纷。诗歌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深植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古诗,彰显了汉语表达的特殊魅力。时至今日,古诗依旧是现代生活中生机勃勃的文化存在。
诗歌以其朗朗上口、音域协调帮助我们托物言志,抒情表意。儿时,当我们看到鲜花小草,抑或是遇见我们喜欢亲近的人,我们会以最简单的咿咿呀呀、蹦蹦跳跳来表达内心的欣喜。现在,我们不禁会以“万紫千红总是春”赞春天的万物生长,以“映日荷花别样红”叹夏日的热情绽放,以“晴空一鹤排云上”感秋季的沉淀壮丽,以“千树万树梨花开”誉冬雪的银装素裹,我们曾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以“一蓑烟雨任平生”坦然面对挫折,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宽慰友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诗句以其意象、哲理、才思击中人心,精当易晓,便于记诵,存续千年而韵味不损。
诗歌以其丰富多元、深邃开阔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打开格局。一个人的经历、眼界和思考都是有限的,而古诗除了能帮我们体会到春花秋月、夏蝉冬雪的美景外,也能带给我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学思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不屈品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不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情怀……这些诗句以小见大,让我们在学习思考中提升自我,推己及人,切实感受到古人凝聚到诗中的事物观察、人生体验、生命思考。
诗歌以其真情实感、源远流长帮助我们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古诗作为涵盖一切中国人思想情感的精神宝库,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我们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经》出发,见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离骚》,向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飘逸洒脱,敬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洋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民族豪情,铭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古诗作为我们国家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底蕴之一,彰显的是我们日益浓厚的文化自信。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展,那一首首绮丽的诗篇都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我们是否还需要古诗呢?不妨在缓步前行的时候的吟诵几句吧。总有那么一刻你会在思想与情感上与古人同频共振、心意相通。你会发现你曾经和庄子一起坐大鹏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过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曹操横过槊,和李白醉过酒,和陶渊明采过菊,和白居易折过柳……这样的文字才真正是不朽。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志鸣(宜昌夷陵)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