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荣海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小长假,武汉各大陵园迎来祭扫高峰。一些细心的市民发现:现场祭扫的市民少了,“云”祭扫的市民多了;烧纸钱的少了,鲜花祭扫的多了;组团从异地返乡祭扫的现象少了,委托陵园代为祭扫的家庭多了。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来有踏青和祭扫的习俗。为了使清明节真正“清明”起来,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文明办等单位大力倡导文明祭扫、绿色祭扫,陵园公墓单位努力践行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
今年清明节前,武汉市民政局专门发布的清明祭扫通告,倡导人民群众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扁担山、长乐园、九龙宫陵园、流芳陵园、玉笋山陵园等陵园公墓单位采取了系列人性化举措,为落实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市民祭扫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汉口殡仪馆,祭扫市民免费领取追思卡,写下想对逝去亲人说的话。在九龙宫纪念园,祭扫市民深情演奏《想你的时候问月亮》,表达对逝去的妻子的眷眷不舍。
今年清明节期间,全国疫情形势严峻,不少身在异地、异国的人士或市内行动不便的市民无法到现场祭扫。武汉几乎所有陵园推出了网络祭扫、代客祭扫服务。为方便有需要的市民,石门峰纪念公园推出网络祭扫服务,市民在石门峰线上平台自建网上纪念馆,表达追思。今年,孝恩园代客祭扫量骤增,3月份就完成80余例服务。
生前尽孝厚养,死后文明薄葬。在石门峰纪念公园、黄陂长乐园、龙泉山孝恩园、江夏云景山纪念陵园等多家陵园,都推出了免费生态葬,数百位生态环保葬逝者的骨灰与花草相伴、回归自然。
古人云:“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移风易俗,就是要扫除陈规陋习和愚昧落后观念,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舆论和社会风尚。“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免费生态葬传播了“厚养薄葬”新风尚;疫情防控之下,祭扫形式因时而变,“云祭扫”同样能能承载人们的情感。我们乐见,武汉文明祭扫的蔚然成风。
当然,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也在坚持,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让我们我们紧跟时代文明,争做移风易俗的表率,做文明新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