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琴
通讯员 武建
日前,湖北省住建厅组织召开超低能耗建筑试点推进会,会议强调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要求全省住建系统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城建局获悉,近年来,武汉市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不断推进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将发展超低能耗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同时筹划发展一批近零能耗建筑项目示范。
洺悦芳华项目效果图
顶层设计
加大政策激励扶持力度
记者梳理发现,去年底以来武汉先后密集编制、出台多项规划及政策,大力促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
2021年底,武汉市城建局组织编制《武汉市建筑领域碳达峰评估报告》,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发展超低能耗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同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筹划发展近零能耗建筑项目示范。
今年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要求。
3月,武汉市城建局发布《武汉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根据武汉市的气候特点,重点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的适宜技术研究。开展高品质绿色建筑示范建设,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率先示范,建设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示范建筑。以城镇、园区等区域为突破口,推进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示范工程建设,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多领域多层次推动“近零碳”发展。
完善标准
结合地域特点创新技术
据介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集建筑和节能技术为一体,能极大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大幅减少建筑主动向外的能源需求,实现冬季不用传统化石能源供暖,夏季不用空调制冷,其节能率高达92%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建筑。
武汉市城建局建筑节能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仍存在超低能耗建筑在设计、施工及认证体系不完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不健全等问题,近年来,市城建局联合高校、企业等开展了系列相关课题研究,结合武汉地域特点,编制和实施了系列标准规范,有序推进武汉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规模化发展。
2019年市城建局立项开展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适用性研究—以武汉地区为例》和《武汉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适用技术与工程示范》两个课题研究,以形成一套基于武汉气候特点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整体解决方案。
同时,市城建局参与编制了《湖北省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低能耗居住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建筑设计、围护结构、构造节点、设备设施等设计内容,适用于湖北省新建、扩建和改建住宅、集体宿舍、公寓等居住建筑的低能耗节能设计。
示范引领
建设一批节能建筑标杆项目
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市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99.40%,竣工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95.53%,累计获得绿色建筑星级标识56个。在此基础上,一批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典型项目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据介绍,目前,武汉共有3个房屋建筑工程采取了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措施。
鲁湖零碳小镇
位于江汉区的当代武汉汉口万国府ΜΟΜΛ项目,作为三星级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率达88.6%,已竣工交付使用;位于经开区的武汉洺悦芳华项目5#楼,已取得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设计认证,成为武汉首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它通过采取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气密性能等一系列被动式技术措施,在保持室内舒适的情况下,减少建筑物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实现建筑绿色节能;位于江夏区的鲁湖零碳小镇项目,示范项目由1栋既有居住建筑改造而来,与现有房屋相比,制冷、供暖节能率提升41.1%,年节约标煤1.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8吨。
据测算,被动式超低能耗房屋与普通房屋相比,每平方米成本增加8%左右。2020年11月,武汉市城建局和财政局联合发布了《武汉市省级建筑节能以奖代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该市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米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予以最高100万元的资金补助。
武汉市城建局表示,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集合关于绿色建筑和碳达峰、碳中和等发展方向的研讨,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加强研究完善技术体系,加强示范项目的引领,发挥奖补的激励作用,积极指导和推动各区建设一批超低能耗建筑标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