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种菜,塘中养鱼,二者似乎毫不搭界。
但在武汉市蔡甸侏儒山街群力村,刚刚投产的智顺现代农业生态园,却把二者科学地连在了一起。
连接种菜、养鱼的,是一个称之为“鱼菜共生”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以此为核心,群力村正努力构建一个“三产”融合的“菜篮子”产业链。
群力村,地处武汉市最西端,接壤汉川、仙桃,是2020年脱贫的贫困村。
“流水线”上种菜
鱼菜共生,并非想当然的“水上种菜、水下养鱼”。所种蔬菜,也不是长在水中的水生蔬菜,而是本应长在地里的生菜、芹菜、空心菜,茄子、辣椒、西红柿……
4月1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群力村一探究竟。
走进村头智顺生态园,迎面是一个玻璃大棚——面积2300平方米,在园区6个大棚中,是面积最大的一个。
进得棚里,25个蓝色种植槽整齐排列。槽中水流涌动,水流上覆盖带孔泡沫板,蔬菜就长在孔中,一眼一株。放眼望去,满屋绿油油。
“在鱼菜共生系统中,一个种植槽就是一个蔬菜生产线。菜种在‘流水线’上,靠根系吸收水中养分,快速生长。”园区生产总监肖肖掀起一块泡沫板,解释其中奥秘。
槽中水是自来水,养分何来?来自高密度养鱼。
大棚东端,11个鱼池一字排开。在中间一个池旁站定,肖肖抓起一把饲料抛入池中,观赏鱼儿拼争抢食,水面瞬间形成五颜六色的漩流,煞是好看。
“一个鱼池15个立方水体,可养鱼1500斤。”肖肖说,如此高密度养殖,秘密在于24小时不间断增氧,鱼儿始终生活在“高爆氧”环境中。
高密度养殖,池中会产生大量排泄物、饵料残渣。确保鱼儿健康生长,也为蔬菜提供养分,养殖池中水被引入堆有砾石的硝化池过滤,并经微生物分解处理,转变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然后再输送到种植槽种植蔬菜。
蔬菜吸收养分的过程,也是净化水质的过程。经蔬菜吸收净化后的水,又回流到养鱼池。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不仅不施肥,更不会用药。”肖肖说,如果施用农药,鱼无法生存,也会杀死硝化池中的微生物。鱼菜共生是绿色生态、可持续的低碳生产模式。
绿色工厂好观光
再过几天,“流水线”第一茬蔬菜就将上市。肖肖介绍,鱼菜共生系统生产高效、产品优质、效益可观。一般30天可收获一茬蔬菜,薄荷、茴香、迷迭香等香料,7天就可收获;鲈鱼5个月就长到1斤左右,即可上市。蔬菜种植槽还可套养泥鳅、鳝鱼等高价值水产。一个1600平方的大棚,年产鱼3.5万斤、蔬菜7万斤,收入150万元。
鱼菜共生生态系统,是绿色工厂,也是观光园和科普课堂。自3月上旬投产,其新颖生产模式,吸引众多观光客。4月1日,蔡甸“小雨点”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此上了一堂好玩的科普课,孩子们尽情享受了城市生活里体验不到的乐趣。
鱼菜共生技术,缘自肖肖创业团队的创新探索。他和伙伴左乐、鲁川,经过6年努力,自主研发出小型鱼菜共生系统及商业大棚鱼菜共生系统,储备相关专利20余项。
2021年,肖肖团队邂逅群力村。此时,武汉市人大办公厅驻群力村工作队,正为村里寻找产业项目,以巩固脱贫成果。
当年4月,工作队和侏儒山街道办事处,促成群力村在外能人雷四木回乡兴业,与肖肖团队、群力村签订协议,合作打造智顺现代农业生态园。
工作队队长、群力村第一书记周向阳介绍,作为乡村振兴产业项目,鱼菜共生是新型复合耕作体系。发挥项目的多种功能,智顺农业生态园“三产”融合,集种养加工、生态观光、科普实践、采摘露营、休闲垂钓于一体。
漫步园区,加工车间正在建设,露营地即将铺设草坪。垂钓鱼塘对面,去年种植的黄桃,已郁郁葱葱。周向阳说,依托智顺农业生态园,打造“菜篮子”产业链,群力村正走上“三产”融合发展的致富路。
家庭版未来可期
鱼菜共生,产销一体。除了盒马、永旺等商超,还有学校、酒店、机关食堂等,智顺农业生态园正建设自己的终端消费群体,渠道包括线上电商、线下门店、现场采摘等。
“不管何种渠道,消费者拿到的都是‘活体蔬菜’。” 肖肖说,鱼菜共生系统蔬菜,可以带根配送,消费者买回去后,把它泡在水里,至少可以存活15天。这种保鲜方式,不需要喷施保鲜剂,保鲜时间长、绿色生态。
鱼菜共生产业链,还可进一步延长。大棚休息区旁,几个缩微版鱼菜共生系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肖肖介绍,鱼菜共生不仅可以在商业大棚里生产,也可以在居民家庭、农村庭院、学校社区推广。
按照鱼菜共生原理,他们设计了家庭版系统:包括桌面型、阳台型、立柜型,适用于办公桌、阳台、客厅,养鱼种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一举两得。
学校社区版用于科普教育、劳动实践。目前已在东西湖吴家山四小,建设了一个小型鱼菜共生系统,受到师生欢迎。
农村庭院版可大可小。以建筑面积40平方米概算,可年产鱼600斤、蔬菜1200斤。可满足自身消费,也可由智顺生态园收购销售,为农民提供一个新的增收渠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先宏 通讯员 林建武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