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运涛 通讯员 徐飞 张建勇
在武汉市公安交管局,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传明,拥有9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被称为警营“发明大王”。
“五一”劳动节前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武汉警营,感受他在发明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避免触电风险,他给传统220伏信号灯“降压”
今年45岁的黄传明,1999年从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电气技术专业毕业,考入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开始和信号灯打起交道。
红绿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一环,老式信号灯布线施工麻烦,能耗大,不智能,还有可能引发触电风险。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外地一市民因信号灯漏电被击中身亡,对我触动很大,也激发了我改造它的想法。”黄传明回忆。
2018年7月,首批“总线控制信号灯”在武汉12个路口上线运行,这些搭载了物联网技术的信号灯,实现了更高效、更智能的控制。
黄传明介绍,新型信号灯采用36伏低压直流供电,避免了原来使用220伏电压的触电隐患问题。“你看,整个灯杆内只有一根信号线、一根电源线,大大节约了成本;施工时间只需5小时,工期缩短八成;还解决了‘飞线入地’问题,净化道路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打造交通信号灯“最强大脑”
2000年至今,武汉市的信号灯智能化发展经历了国际合作、消化吸收、自主开发的三个阶段,是全国最早一批建设区域控制系统的城市。
“18年前,武汉市汉口片136个路口信号灯实现智能化,我是第一批接触国外信号灯控制系统的民警,当时真的觉得很先进。”黄传明回忆,这种控制系统均由欧洲公司研发,系统界面为纯西班牙文,安装调试的专家来自欧洲多国。
经过多年发展,该项技术早已实现国内科研企业自主研发,但不同厂家之间产生的通讯壁垒又成了阻碍发展的新问题。
黄传明萌生了将不同信号灯控制系统打通,整合成一个平台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武汉市智能信号灯区域控制系统的雏形,这套系统可统一管理全市信号灯实时灯态、配时方案、路口流量,实现对全市信号灯跨系统的统一调控。
“最难的就是把不同厂家的平台信号进行标准化,就好比大家在一起开会,各说各的方言,互相听不懂,我要进行‘同声传译’,才能让所有的成员能听懂指令。”黄传明解释。
经过近两年努力,智能信号灯区域控制系统于2016年上线运行,实现武汉全市3527处交通信号灯联网智能化运行。
“举个例子,我只需要在这套系统上操作,便可以马上实现武汉市跨行政区路段的一路畅通,为应急救援打通生命通道。”黄传明说,这套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也成为武汉城市信号灯网络控制的“最强大脑”。
2019年,43岁的黄传明决定边工作边攻读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向交通管理人工智能方向进发。
目前,黄传明和团队正在努力建设深度机器学习的交通信号控制体系,希望率先采用人工智能全息还原交通实况,搭建城市交通时空大数据模型,用科技打造精致交通,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