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发黑的眼圈,嘶哑的声音,重茧的双手,沉重的步伐……疫情发生以来,鄂城区4个街道33个社区的381名网格员,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宵衣旰食、不舍昼夜,挥洒热血、绽放青春,一心抗疫、不胜不休。
每一位“格格”,都是社区的一片天。非常时刻,他们使出“洪荒”之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奔跑中奋力奔跑,淬炼72种本领,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指数”。
闫曼的抗疫小故事
西山坡小区一位88岁独居王爹爹,行动不便。孩子在国外生活,“远水不解近渴”,便聘请一名保姆照料老人。自实行区域静态管理以来,保姆所在小区被封控,一时无法上门照顾老人。闫曼多方协调,在小区内联系到一位阿姨照顾老人。闫曼的贴心服务,既避免了交叉感染,又照料了老人起居,受到王爹爹的高度认可。
吕婷的抗疫小故事
疫情当下,吕婷在石山社区上班,丈夫在桂花园小区值守,女儿在樊口社区值守,相距不远,但一家三口10天没见面。同事眼中,吕婷是一个“工作狂”,每天都是高强度超负荷工作。4月15日晚11时,忙活了一天的她折返社区,突然眼前一黑,头重脚轻,快要摔倒,一旁几位同事见状,迅速将她扶住。稍稍休息后,摸着夜色,她又拖着沉重的步伐穿梭于小区楼宇间。
郭玲的抗疫小故事
4月16日上午,郭玲组织小区1500名居民进行核酸检测;下午又组织封控楼栋居民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束后,已是晚上7时。还没来得及休整的她,临时接到转运密接者的通知,她又紧急联系负压车、社区等相关方。等密接者全部转运完后,已是凌晨4时30分;休息不到两个小时,她又接到小区转运蔬菜的通知。阳光下,崭新的一天,又在连轴转中开始。
陈俊佳的抗疫小故事
4月15日,小区两名三岁幼儿发烧,其中一名幼儿高烧39度。接到求助后,陈俊佳速急联系救护车,及时将幼儿转运至医院。疫情期间,陈俊佳每天工作长达17小时,睡前还要处理15个业主群诉求。她骄傲地说,到小区走访,常有业主邀请她到家吃饭,硬塞给她香蕉、苹果。善举常在,感动常在,这也是让22岁的陈俊佳继续留了下来当网格员的最大动力。
许伟亮的抗疫小故事
4月16日清晨6时,许伟亮开始在社区准备当天核酸检测的医疗物资;7时,安排医护人员前往8个检测点开展核酸检测;14时许,1.2万余人的核酸检测结束后,他又开始整理检测数据、盘点库存、录入信息、处置医废、清洁消杀,忙完这一切后已是20时;旋即他又接到转运密接者的通知,次日7时,完成密接者转运;休息不到两个小时,9时,他又赶至社区当值。
熊晓均的抗疫小故事
4月18日晚上11时,正在社区统计数据的熊晓均,接到孕妇余女士的紧急求助电话。简单了解病情后,她立即开具临时通行证,联系出租车,前往安置楼小区,将余女士从隔离家中接出来,紧急送往市妇幼保健院就医。凌晨1时许,患者在医院完成检查后,她又安排出租车将余女士安全送回家。事后,她又开始忙着填写密接人员、次密接人员表格,一直到凌晨3时。
韩瑞的抗疫小故事
罗婆婆今年80岁,与老伴一起居住在市五中还建楼。自实行区域静态管理以来,罗婆婆家中的蔬菜、水果等物资陆续告罄。但由于自己手头既没有储备现金,又不会手机操作,且孩子也不在身边,无法购买生活必需品。韩瑞了解情况后,为老人代购了100多元的生活物资,并嘱咐老人只要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她。韩瑞负责联系多个老旧小区,类似小事时有发生,她自己都记不清楚为居民垫付了多少钱。
徐思鹏的抗疫小故事
4月18日,徐思鹏接到居民反馈,熊家巷37号房产解困楼一单元东户,接地排污管网突然爆裂,污秽物满地都是,气味异常难闻。现场核实后,他迅速安排志愿者清理路面污秽物。管网安装在日常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但在疫情期间却是异常复杂。徐思鹏多方协调,先找来两名市政管网安装的志愿者,紧接着又花两个多小时,找到一家管网型号相符的五金店,随后又协调安装所需的脚手架,忙活了大半天,才彻底解决房产解困楼接地管网的排污问题。
程海霞的抗疫小故事
刘爹爹,今年63岁,家住洋澜湖Ⅰ号小区,平时吃住在儿子位于滨湖西路海堰广场的汽车修理店。4月13日,气温骤降至12度,晚上7时许,刘爹爹微信向程海霞求助。由于程海霞负责的小区出现多例密接人员需要转运,当天异常忙碌,一直到晚上12时才回家。此时,才看到刘爹爹的求助信息,程海霞立马赶至洋澜湖Ⅰ号小区,帮刘爹爹拿急需的衣物和日用品,然后折返海堰广场为他送去。再次回到家中,已是凌晨1时许。
世上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策划:夏双文、王焱尧
执行:饶黎、吴盈珊
摄影:夏彤、江帆、杨洋
设计: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