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次摘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百余次荣获国家优质工程、詹天佑大奖等国家级奖项,先后完成黄鹤楼、琴台大剧院、市民之家、辛亥革命博物馆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在武汉建筑行业,武汉建工以高品质成为排头兵。
这样的成绩,归功于企业的创新“基因”——手握27项发明专利、300余项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在全国同类建筑企业中稳居第一方阵。
重质量、重转化,这是武汉建工知识产权创新的特点。“我们的每一项发明专利,都是结合工程建设进行并最终得到成功应用。”4月11日,武汉建工科技研发部经理陆通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
去年,武汉建工一种钢铝组合的单元式幕墙,获得中施企协工程建设行业高价值专利大赛一等奖。它破解了传统铝型材作为承载框架,致使幕墙单位面积用铝量大,节点复杂、生产工艺繁琐、成本偏高的问题,不仅造价低,焊接简便,还具有良好的承载性。如今,该专利已在武汉建工科技中心项目中成功应用,节约施工费用812余万元,缩短工期65天。
湖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2019年军运会比赛场馆之一,也是华中地区唯一“主副场馆自由切换”的综合性体育馆。为高品质完成项目建设,陆通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先后研发出6项关键技术,并从中提炼出1项省级工法,获得4项发明专利。“借助这些专利,不仅节约施工成本530万元,工程还荣获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
目前,武汉建工正开展“混凝土再强化”技术攻关,并已申请2项发明专利。这是一种全新技术,通过导入二氧化碳等试剂,增强建筑垃圾的抗压强度。“不仅有利于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还能大量使用二氧化碳,助力‘双碳’战略。”项目研发负责人王帅介绍。
从靠手艺到靠创新,高价值知识产权成为武汉建工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陆通表示,在武汉经开区的支持下,武汉建工已出台专利管理办法、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技奖励专项办法。“未来,还将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体系,通过知识产权、课题研发,推动各类科研平台建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