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吊装三峡水电站1500吨发电机转子,到世界最大百万千瓦机组2300吨发电机转子,今年47岁的梅琳在起重机驾驶员这一平凡岗位一次次向世界之最发起冲击。
2021年4月25日,世界最大在建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厂房再一次成为焦点。
“开始起吊!”上午9时20分许,对讲机响起指令。外径16.5米,高4米,重2300吨的白鹤滩水电站13号机组转子,即将吊装就位。
位于20多米高的桥机操作室内,梅琳沉稳熟练地移动着操纵杆,重达2300吨的13号机组转子被两台1300吨桥机并车稳稳“抬”起,起吊、平移、降落......伴随着转子上的销钉孔与定位销钉精准对接、缓缓就位,转子吊装圆满成功,历时近2小时。
承担这一吊装任务的,就是中国能建葛洲坝机电公司白鹤滩机电项目部桥机班班长——梅琳,获得了大国工匠、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我的眼睛就是尺”
4月23日,梅琳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讲述自己的“绝活”——凭借多年练就的“手感”,便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毫米级”千吨重物的精准吊装。
“桥机吊装工作很多时候是最大重量与最小距离的碰撞,”梅琳说,“2300吨,直径16米的转子在落入机坑时与定子之间的周间隙只有42毫米,二者不能有丝毫的触碰。”
当转子进入机坑后,每次“点动”只能是1毫米左右的距离。在高空中,无法看见机坑中的具体情况,她只能竖起耳朵听抱闸打开的声音。声一动,手就必须立刻归零操作杆。
“就像‘抓娃娃机’一样,我们要通过操作手柄在空中稳稳控制住‘钩子’”梅琳坦言,作为发电机组最重、最大的核心部件,转子最考验功力。这个由上万片磁轭钢片叠成的“万层饼”,转速可达每分钟111圈。
在精准高效的“安全战”中,要想把移动距离控制在毫米以内,时间、方向、距离须无有纰漏。
起重机结构厚重复杂、应用场景多变,要想协调相应各机构动作,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往往需要“眼脑手”灵活并用。
“我的眼睛就是尺、手就是操纵杆、耳朵就是计时器。”她笑称,不同的作业场景、不同的桥机都有自己的“脾气”,只能够“凭感觉”。
起止时,操作杆存在3到5秒的延时,必须预留出时间差。若待到感知到车动再回零,便会导致摇摆、漂移。
“感觉到了,必须干脆,一秒都犹豫不得!”梅琳说,“手感”其实是多年“肌肉记忆”被唤醒,技术提升的路上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可以成就。
在她还是一个新手的时候,始终控制不好钩子,经常造成物件晃动,“累”得一众地面操作人员惊呼奔跑。那时,她做梦都会梦到这一幕。
为练好基本功“稳钩”,下班后,她反复练习吊装盛满水的水桶。不知洒了多少水,到最后,无论同一桶水“吊装”多少个来回,她都能做到滴水不洒。
“落子无悔”的人生
身为一名“葛二代”,梅琳从小在水电站边长大。每每仰望着驾驶室内神秘的身影,她便心生向往。
父亲一有空,便会和她讲述关于大坝建设情况以及他的工作体会。“国家重视水电,修建葛洲坝,造福于民。我们也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干起活来都是不怕苦、不怕累的,这我们的光荣和责任……”父亲的话语在幼小的梅琳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1995年,20岁的梅琳从葛洲坝技工学校毕业,如愿成为一名桥机工。
即便有思想准备,刚来工地,她还是有一些不适应。水电站多建在峭壁、悬崖等偏远之地,且工地才刚刚开建, 条件更是艰苦。
正值爱美年龄的女工们经常是“晴天一身泥雨天一身灰”,每日所穿也都是清一色的桔色工作服。
想上厕所都必须翻钢筋、廊道,到很远的地方去。为了不耽误工期,梅琳再口渴也都会控制饮水量。
成家以后,她更是自觉愧对家庭、孩子。常年工作跟着项目跑,梅琳几乎一年才能回一次家。
为“抢”出更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她下夜班后也“舍不得”睡,天刚亮便匆匆带上孩子出去玩。
“‘抢’就是水电人的常态。”她笑着说。
如今,项目安装调试已进入尾声,今年七月全部机组将具备发电条件。
看着曾经光秃秃的机坑华丽“变身”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发电机组,梅琳心中满是感动。“能够全程参与这一项目建设,助力‘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我深感光荣自豪。”梅琳表示,将继续落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助力国家水电重点工程建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通讯员 谢文哲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