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扬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最常见的就是送康乃馨。不过,母亲节并不是我国法定的正式节假日,而只是一个国外的舶来节日。
尽管如此,这不代表着我们国家不尊敬母亲,不爱戴母亲。恰恰相反,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母亲,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对母亲的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和特定民族精神的底蕴。
朗朗上口的儿歌,承载了最朴素的情感
大家小的时候都听过学过儿歌,其中很多儿歌都关于母亲的,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好妈妈》《妈妈的吻》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儿歌其知名度可谓是家喻户晓,而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传唱度,正是因为它们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小孩子对妈妈最朴素的情感。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情厚爱,作为影视插曲出现在《妈妈再爱我一次》和《苦儿流浪记》中,在许多人的记忆里都是一枚重量级的催泪弹。而进入新世纪后,即使没有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也对这首歌的旋律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毕竟这是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开始听的了。即使我们长大了,偶尔嘴边也会无意识地哼起“世上只有妈妈好”。
《妈妈再爱我一次》海报
《我的好妈妈》讲述了妈妈辛苦一天下班回家后,孩子们热情地为妈妈献上了一杯茶,表达了孩子们对妈妈的热爱之情。歌词朗朗上口,简单易学,也是一首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经典儿歌。这首歌的调子非常活泼,内容朴实却非常温暖有爱,不仅表达了对妈妈的疼爱之情,更能够教会宝宝懂礼貌孝敬妈妈,因此这首歌是很非常值得给小孩子听的。
其他还有《妈妈的吻》《鲁冰花》《烛光里的妈妈》也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歌颂母亲的歌曲,它们都非常直接地表达了中国人对待母亲那种朴素真挚的感情,反映了中国式母子特有的人文情怀。
古代诗词寄托了对母亲最深沉的爱
现代人有儿歌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而在古代人们也用诗词来歌颂母爱,孟郊那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便是歌颂母爱的巅峰之作,千古流传不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任何煽情之语,将母亲为儿缝衣的情景娓娓道来。诗中无一情字,却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诗中无一语煽情,却把母亲那无言的最纯真、最无私、最不求回报的爱诉说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游子吟》
而其他著名的诗人也都写过关于母亲的诗句。如白居易的“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李商隐的“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李白的“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而清代蒋士铨的《岁暮到家》更是其中的上佳之作。诗中讲述了诗人过年回家的场景,特别是下半首“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令人感叹,于心有戚戚焉。
《岁暮到家》
母亲心疼外出归来消瘦的儿子,问道一年在外辛不辛苦。而“我”本就因为不能尽孝愧为人子,不忍心向母诉说在外的艰辛,再惹得母亲担心和忧虑。这真的像极了各位打工人年底回家过年时,面对老母亲的关心,只敢报喜不报忧的样子,看来古今概莫能外。
时间都去哪了?表达爱,不用等“母亲节”
不管是古代的诗词也好,还是现代的歌曲也罢,其实其本质都是人类最基本朴素情感的表达,这种感情不分古今,不限中外。古代提倡“孝道”,现代人们过母亲节,都是对母亲爱的表达。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发出第一声啼哭后,母亲便成了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我们一直生活在母爱的浇灌下,母亲为我们的成长操碎了心,累弯了腰,染白了头。
看着母亲脸上的皱纹,我们时常愧疚不能经常陪伴在妈妈身边。所以我们选择在母亲节这一天,用写贺卡、送鲜花和蛋糕等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不过更重要的是在平常的岁月中,经常去关心下妈妈,不用什么礼物,也许只是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让妈妈高兴上一整天。
假设你在外地工作,一般而言,一年只有过年或者“十一”长假期间才能回家,满打满算也只能在家待14天。除去走亲访友的时间,陪伴妈妈的时间就更少了。那首《时间都去哪了》,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所以,别再等“母亲节”了,现在就拿起电话,陪妈妈说会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