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将鱼苗装袋、充氧,准备装车发往外地。 (通讯员 尹宏伟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吕有明 付海洋
“20万尾白鲢、15万尾青鱼、40万尾鲫鱼……”
清晨,东方破晓,黄冈市黄州区陶店乡幸福鱼苗孵化基地,来自四面八方的鱼苗客商星夜驾着车赶到这里,购买鱼苗,唤醒了幸福村繁忙的一天。
为种鱼打催产剂、挤鱼卵、填充氧气袋……村民们穿着下水裤,在基地里忙得不可开交。
每年4月至7月,12个品种、170亿尾鱼苗在这里孵化而出,乘飞机、坐汽车,“游”向全国20多省市区。在基地的上游,800亩水面的幸福水库碧波荡漾,汩汩清水顺渠而下,为鱼苗带来甘冽的活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1965年,水库建成,依托这一库清水,村民开始摸索鱼苗孵化技术。村民将这座承载幸福希望的水库命名为“幸福水库”,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守护着这一库清水,幸福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三类以上。
2007年,在村“两委”带领下,幸福村成立了黄冈市幸福鱼苗孵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幸福渔农”商标。2010年,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300多亩,投资484万元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52间、孵化设备936套。
在这个过程中,58岁的孙桂文和其他村民一样,找到打开幸福生活之门的密钥。
“5月31日晚,武汉辛冲,白鲢片子26万尾、草鱼片子14万尾;5月31日早上,新疆乌鲁木齐草鱼片子40件、白鲢片子3件,山东花鲢片子20件、鲫鱼片子50万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孙桂文的账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每天的订单情况。
5月30日16时,千里之外的新疆五家渠市庄先生,通过微信给孙桂文转账1.2万元,购买50件草鱼、花白鲢水花。第二天一大早,孙桂文驱车赶往武汉,将50件鱼苗送到天河机场。8点10分,办完空运快递手续,他随即在微信上给庄先生留言:“乌鲁木齐鱼苗单号:08249743,50件,航班号MU2461,预计起飞时间:08:05,预计到达时间:14:20。”
(资料图)
孙桂文是幸福村第二代鱼苗育苗人,也是村里鱼苗孵化的“老把式”,已有30多年从业经历。几年前,在他影响下,大学毕业、在广东某银行上班的儿子孙梦辞职回乡,当起了第三代鱼苗育苗人。父子俩承包了3个鱼苗孵化车间,外带鱼虾养殖,年均纯收入60余万元。
孙桂文在村里有房子,近年又在陶店街上盖了新房,儿子、女儿都在黄州城区买了房。然而,他和老伴每年在孵化基地一住就是半年,守着自家的孵化车间,品尝着幸福的味道。
如今,合作社已发展会员121户,占全村半数以上,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净利润达到1800万元,户年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被誉为“湖北鱼苗孵化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