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
赵梓森,1932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小时候的赵梓森特爱捣鼓些小制作,制造过氢气球、矿石收音机和滑翔飞机模型和小提琴等。看到别人有玩具飞机,他也“心痒痒”,于是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个模型飞机。恰好上海组织学生模型飞机比赛,赵梓森把自己心爱的作品拿去参赛,没想到还得了名次,他更没想到当时的上海市长还亲自给他颁奖。
【资料图】
1954年,大学毕业的赵梓森被分配到武汉电信学校当老师,繁杂的基础教学工作之外,他依旧醉心于自己感兴趣的制作和技术发明。一有闲暇时间,还会自学研究生课程,恶补日语英语俄语等外语。
1969年,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将国家科研项目“激光大气传输通信”以及项目执行人员转移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到了1971年,院领导认为项目进展太慢,要求“技术好的”赵梓森加入进来,并牵头负责。
1974年,在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人员的情况下,赵梓森开始了中国的光纤攻关。一次实验中,赵梓森不小心将四氯化硅液体喷进右眼。由于氯气释放浓度太大,眼睛剧痛,晕倒在地。同事们赶紧将其送进医院。“到了医院,医生都愣住了,没见过这种情况,不会治。”赵梓森说,“后来我跟医生说,用蒸馏水冲洗眼睛,然后打吊针消炎就行。”眼睛刚消肿还未痊愈,赵梓森又回到了实验室。
1976年,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一个清洗间改造成的实验室里,一根长度为17米的玻璃细丝——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从赵梓森手中缓缓流过。测试结果显示达标。中国第一根光纤就这样诞生了。
在当年举办的“邮电部工业学大庆展览会”上,赵梓森通过自行研制的光纤,成功传输黑白电视信号,引起国家的重视。光纤通信因此被破格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从此迈入了“快车道”。
赵梓森(楚天都市报记者萧灏摄)
40年天天自学,一生都奉献给光纤
2018年8月,楚天都市报记者曾独家采访过86岁的赵梓森院士。当记者提问“您大学毕业后做了20多年中专老师,会不会觉得才华无处施展?”
赵梓森分享道,当时跟他一起分配来的大学生,有清华大学的第一名,有其他名牌大学的,他们都觉得在中专教书很容易,不在话下,平时都在打牌下象棋。“但我在思考,国家需要大建设,你只要有本事,就一定有事情可做,有大事可做。所以那时候我天天学习,把研究生课程学了,把日语英语俄语都补上了。我不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因为教书不容易,我以前不是考第一名的人,但我当老师,我的班级平均分数永远第一。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个中专教师,将来会有大事给你做的。你学4年大学有什么用啊?我是40年天天都在学!”
1995年,赵梓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后,赵梓森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担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首席顾问,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博士生导师,已是87岁高龄的赵梓森每天坚持上网查看国内科技学术网站,时常奔赴各大城市甚至海外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赵梓森对自己在我国光纤通信技术上的重大贡献总是看得很淡。每每有人敬称他为“中国光纤之父”时,赵梓森都会摆摆手说,“就是我不搞光纤,还有别人会搞光纤,光纤是世界发展的方向,谁都会跟着来,我只是先走了一步而已。”“至于当不当‘父’,只要我做的事情能对老百姓,对社会有用,我就很高兴了。”
赵梓森一生都在科研领域“奔跑”,他常说:“技术永远是不断发展,我们不抓紧推进,就会落后于人。中国现在的光纤,已占世界光纤市场的半壁江山。接下来,我们要使用新材料,做更高水平的光纤,继续在世界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