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古村落变身乡 村振兴“新明星”
监利近800岁重阳木 用年轮刻录历史烟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两棵雌雄重阳木古树分列河畔两岸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
村民在重阳木古树下载歌载舞 受访者供图
在重阳木古树的见证下举行传统婚礼 受访者供图
合唱团在重阳木古树下做针线活 受访者供图
赖晓平的农家博物馆紧邻重阳木古树
赖晓平在他的私人博物馆观察藏品
农家博物馆展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币
“打起来/闹起来/大家打起精神来/自从盘古开天地/一首田歌唱到今/轻轻打起龙凤鼓/慢慢逍遥把歌轮……”
冬日时节,荆州市监利市柘木乡赖桥村,午后暖阳洒向近800岁的重阳木树枝,古树下,赖晓平正带领7名村妇演唱秧歌号子《啰啰咚》选段。高亢婉转的劳动号子,在柘木长河两岸传开。听闻歌声,赖桥村的老少爷们纷纷围拢在老树下,不禁驻足喝彩。
历经岁月更迭,生机勃勃的重阳木依旧与古老的《啰啰咚》曲调相依相伴,共同见证柘木人劳动耕作的场景,刻录着乡村的历史烟云,唱响着美丽蜕变的乡村未来。
雌雄重阳古木分列河畔两岸
柘木乡,一个因盛产柘木得名的古老乡镇。它地处洞庭湖、洪湖、长江组成的三角洲中心,为古云梦泽腹地。柘木长河贯穿水乡古镇,因河上的桥梁均用柘木建造,故称“柘木桥”。
时光荏苒,尽管柘木桥早已不见踪迹,但柘木长河的潺潺流水依然日夜不息。在柘木乡赖桥村的柘木长河两岸,两棵重阳木古树屹立不倒,其中一棵树龄达到790年。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赖桥村,探访这棵饱经沧桑的古树。站在重阳木树下,尽管是隆冬,但古树依然枝繁叶茂。
“小时候就这么大,老树基本没怎么长了。”今年60岁的赖晓平从小就在重阳木古树下玩耍,他对极目新闻记者说,眼前这棵刻录赖桥村历史烟云的古树充满无尽的历史故事。
2020年,柘木乡组织工作专班进行摸排调查,共发现现存百年以上古树50棵,主要有柘木、重阳、棠梨、枸骨等树种。其中,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6棵,500年至800年树龄的古树2棵,即分列于柘木长河两岸的重阳木。
在赖桥村,不少人将河两岸的两棵雌雄重阳木称之为“夫妻树”,但查阅古树的“身份证”信息得知,雌性重阳木,编号为42102300003,树龄为790年,树高19.5米;雄性重阳木,编号为42102300025,树龄为500年,树高15.8米,两棵重阳木树龄相差290岁。因此,将它们称之为“母子树”似乎更贴切。
赖晓平家门口那棵最大重阳木是雌树,树干粗3.87米,直径1.27米,“需要3个成人才能合抱围一圈。”
据悉,重阳木是水陆两栖树种,素有“千年柘木,万年重阳”的说法。1985年,在赖桥村河床下6米处,发现了大量重阳树阴沉木。当时还在离重阳木5米远的河边,挖出了两个巨大的重阳树树蔸。
1998年大暴雨后,在古树根下出现了几枚宋代钱币、一对小陶俑,以及大量元明时期的陶瓷残片,还有一块明朝万历十年的刻字碑石,碑石上清晰地刻着“容邑沙城里侯家桥”等字。
湖北省林业专家曾说,柘木长河两岸是一个密度较高的乡土古树群落带,在江汉平原十分罕见,对研究江汉平原与云梦古泽湿地生态环境有极大帮助。
目前,柘木乡正大力抢救和保护当地的“绿色文物”,经过走访、摸查,掌握全乡古树名木的一手资料,并将第一批申报的24棵省级古树张贴二维码,办理古树“身份证”。
古树年轮刻录辛弃疾征战历史
“赖姓是赖桥村的大姓。”赖晓平说,在合村并组前,赖姓村民占全村人口数量的90%,“根据族谱记载,赖桥村一带的赖姓多为南宋末年茶贩起义领袖赖文政的后裔。”
宋代的茶叶和盐一样,都是政府专卖品。史料记载,南宋末年,朝廷加重赣、湘、鄂等地茶贩、茶农的茶叶赋税,引发茶贩、茶农与朝廷对抗。
生计无着之下,茶商自发组织了武装,强行贩卖茶叶,遇到朝廷关卡就武力硬闯。茶贩出身的赖文政,于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在湖南参加茶贩起义。两年后,他在湖北被推为起义首领,率众数百人进入潭州(今湖南长沙),并在鄂湘赣粤四地来回移动,依靠有利地形,多次以少胜多打败朝廷军队,茶商军的声势越来越大。
此时,朝廷之上,雷霆震怒,群臣无策。1175年,在主战派的宰相叶衡举荐下,宋孝宗命时年36岁的辛弃疾为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负责“节制诸军,讨捕茶寇”。
军人作风的辛弃疾,走马上任后招募敢死队,结合熟悉江南地形的乡兵,以虚虚实实的疲敌战术和紧追不舍的武力压力,率军步步为营,围追堵截。
后来,赖文政率领的茶商军身心疲累不堪,茶商军进入广东受挫后又返江西兴国,被辛弃疾招降。临危受命的辛弃疾,利用约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茶商军,一战成名的他,开始受到宋孝宗重用。
历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赖文政招降后被杀于江洲(今九江),一种说法是赖文政后逃脱,并来到今湖北监利一带隐居,其后裔先后辗转如今的柘木乡一带安顿。
不过,按照时间推算,赖桥村现存这棵790年树龄的雌性重阳木,与南宋时期辛弃疾征讨镇压赖文政茶商军的历史时期相当。
“历史的烟云仿佛刻进古树的年轮,传承至今。”赖晓平说,这棵790岁的重阳木已成为监利最古老的一级保护古树名木,而他也自发成为古树的守护者。
古树之下重新响起啰啰咚
赖晓平的本业是赖桥村的乡村医生,但这位村民口中的“赖医生”却因挖掘、整理和传播监利原生态秧歌号子“啰啰咚”,而被众人知晓。
监利是江汉平原的农业重镇,境内良田万顷无垠。其中,秧田作业是水稻生产的重要过程,劳动强度大,季节性强。
为了不误农时,农民往往要相互邀集,群体劳作。为了调剂人们的精神,消除疲劳,统一劳动节奏,产生了适合这一生产劳动的歌曲,这些劳动号子便成了“啰啰咚”最原始、最根本的基础和雏形。
“啰啰咚”的发音是监利南部地区的方言,主要以演唱民间唱本为主,内容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郁,表现的是农民朴野而又乐天的性格,描绘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民风乡俗,透着天然神韵的本色,成为平原地区“具有山歌特点的原生态地方民歌”。
“啰啰咚”演唱场景通常在水田,它采用男女接力式的传声唱法,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的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俗称“打和声”。
因痴迷乡土文化,数十年来,赖晓平以守护民间文化为己任,经他挖掘整理的“啰啰咚”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每年插秧季节,只要一有空,赖晓平就到田里帮乡亲们插秧,他边听边学边记,晚上还到全村找人唱插秧号子。
“他是个不务正业的人。”赖晓平的妻子魏杏元说,当年,两个孩子正在上大学,家里经济负担重,但丈夫赖晓平经常自掏腰包,将村里会唱插秧号子的老人请到家里吃饭,让他们教年轻人演唱“啰啰咚”,“最后把我也发动进来了,成了合唱团的一员。”
赖晓平的“不务正业”也遭到了村民的冷嘲热讽,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在持续的收集、整理下,赖桥村的“啰啰咚”合唱团已经形成了7名演唱者,年龄最大的陈凡珍老人今年已经78岁。
顶着经济压力,赖晓平还多次出资举办“啰啰咚”演唱会。重阳木古树下,原汁原味的秧歌号子此起彼落,高亢、悠长的旋律仿佛从历史时光中倾泻而出,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勤劳。
目前,为了传承“啰啰咚”非遗项目,监利市已经在包括柘木乡在内的周边9个乡镇,挂牌成立“啰啰咚传习所”,培养了一大批“啰啰咚”传承人。
重阳古木旁建起乡村博物馆
一棵古树,一方水土,一方风情。除了“啰啰咚”之外,与重阳木古树相伴一辈子的赖晓平,正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私人博物馆,展示和传承监利的乡土文化。
监利市境内有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迹,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多年来,文物部门多次在监利市白螺镇狮子山及柳关等地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痴迷民间文化的赖晓平,经过30多年节衣缩食,收集到3000多件地方文化遗存及大量民俗藏品,经多方努力,2022年上半年,赖晓平的农家博物馆正式开放。
监利白螺镇狮子山出土的远古化石,包括三叶虫化石、鹦鹉螺化石等一一陈列。按照时代顺序,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砍砸器、刮削器等,再到新石器时代石器,包括石斧、石锛、石钺、石铲、石刀等一一俱全。
赖晓平说,出自狮子山的这些石器、陶器,经武汉大学和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专家鉴定,均属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物,为大溪文化遗存。
“他是一个存不住钱的人。”魏杏元说,30多年来,赖晓平四处收集充满民俗文化的老物件,以至于几乎所有的收入都用在收藏事业,“为了收藏这些‘宝贝’,总共投了30多万元。”
在民俗文化展厅,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晚清雕花婚床保存完好,民俗文化特色浓厚,原配的绣花枕头、花铺巾、被套、绣花鞋等一应俱全,为地方古老婚俗留下了珍贵资料。
“很有时代印记,值得展示的历史。”前来参观的沙市女孩毛沐阳还换上传统服饰,坐在婚床上拍摄“穿越历史”的影像。
而值得一提的是,一套从清朝嘉庆元年到1948年,湖北地方政府向农民征收田地赋税的400多份票据,是赖晓平从事收藏工作30多年的“得意之作”。有文史专家成评价称:全套票据是湖北近现代财政税收的重要史料。
“让更多的人了解监利的乡土文化。”赖晓平说,开办农家博物馆的初衷,就是为了向公众展示几十年来的收集、收藏成果,展示地方人文历史是他多年夙愿。
“把浓郁厚重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让人们记住乡愁。”监利市柘木乡宣传委员赵航说,目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柘木乡正结合赖桥村的重阳木古树、“啰啰咚”非遗项目,以及农家博物馆等载体,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