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摄影记者 刘中灿
“湖北博物馆资源的教育功能值得大力开发,建议为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创造更多条件。”1月15日,省政协委员、湖北经心书院理事长熊华敏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熊华敏介绍,湖北省有各类博物馆200多座,教育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如果能与学校紧密对接,形成馆校共建互进,将打造形成“双减”背景下的教育创新亮点。
熊华敏在进行小组讨论
她在履职调研中发现,湖北省博物馆教育资源建设与中小学教育需求之间尚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主要基于博物馆自身特色,尚未与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当前博物馆教育资源覆盖区域的均衡化、精细化相对不足。有的区域博物馆总量少,有的区域优质资源不足,部分区域在校学生可以享受到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存量不够。
总体看,博物馆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资源共建共享路径尚未完全打通。大量博物馆教育资源仍依托场馆空间实现其功能,很难适应课标、学时等课堂教育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博物馆与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共建牵涉馆、企、研、政等多元主体,需要形成共识,通力合作。
要解决上述两大问题,她建议,一是制定出台《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学习资源指南》等文件,推进博物馆教育资源接入中小学课程;设立馆校资源开发专项资金,扶持博物馆依据学校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进行系统开发,比如开发校园版的数字博物馆,形成博物馆教育课程与学校教学内容的互补和有机融合;推出《课本里的博物馆》系列丛书,指导学校教师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
二是明确馆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明确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博物馆、中小学校等各单位在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逐步形成体系化的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方案。方案要考虑资源建设的均衡性、针对性和覆盖面,在内容上做到分众化设计,形式上加强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融合与创新,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高校协同在其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熊华敏说,比如可以发动大学生组建志愿者团队,充实馆校对接中的讲解队伍。多管齐下,丰富“双减”背景下校内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