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员 王舒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
作为防疫政策优化后的首个新春佳节,过年回家从梦想照进了现实,回到父母长辈膝下,回到出生成长的地方,数亿人的大迁徙,过大年的回家路,终究汇聚成了一个可亲可感的“流动中国”。
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大概是因为家是每个人心底的情感依归,是民族的文化根脉。哪管关山迢递,哪管千山万水,都要在春节这个日子里回归寻根,体味中华民族赓续千年的风骨情感和文化烙印。
经过数干年的传承,一声回家过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惯性思维,这声呼唤镌刻在民族文化里,沉淀于游子血脉中。这也正是把中华民族凝聚到一起、绵延不绝的精神源泉。
前两天,荆楚网官方微信发出提问:团圆是什么?有人回答家人围坐、饭菜喷香,有人回答老人欢颜、孩童淘气,还有人回答炸圆子、吃饺子……这,就是过年了。
这也是文化吗?当然!文化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它刻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生动具体又含情脉脉,家长里短又烟火年年。
中国年不仅仅是一声暌违已久的乡音,一道思念了千百遍的家乡菜,更是历史与文化、血脉和根基,是中华文化的汇聚和薄发,而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是它的传承者。
王丽 摄
作为百节之首,春节是中华文化最丰盛的回归,各式风俗文化也是一年中的鼎盛,有着隆重的仪式感,贴春联、写福字,放烟花、穿新衣,逛庙会、猜灯谜……年味儿一下子就被激活。
在热热闹闹的年俗中,市场的脉动、情感的寄托、文化的延续在此交融,经济的活力和希望的春天加速到来,它昭示着中华文化特有的浪漫,也滋养着大伙儿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年俗里,我们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将文化基因传承复刻,也将文化自信唤醒。
还有一道满载鲜香的文化大餐,就是连续举办40年,已成年俗的“春晚”。
今年春晚,不少观众点赞好评如潮的节目,传递出中华文化的大美气象。《锦绣》让默然无声的文物在舞台上“说话”,织出锦绣江山;《满庭芳·国色》描摹出斑斓绮丽的满庭芳华,演绎了何谓“中国绝色” ;《当“神兽”遇见神兽》“走出”文献古籍,与现代生活中古灵精怪的孩子们奇妙相遇,迸发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蓬勃活力……一方舞台,千年古韵,激活文化自信。
王丽 摄
历久弥新,万象更新。一个“新”字,道尽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春节领衔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古董”,我们的文明更没有迟暮,而是在继承和创新中,焕发勃勃生机。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年俗文化也在与时俱进。无论是从长辈手中接过压岁钱,还是抱着手机抢红包;无论是摩肩接踵“赶大集”,还是博物馆里过大年,国潮庙会买年货;无论是大包小包登门拜访,还是一键快递网上拜年……新年俗里,还是“老味道”,文化也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澎湃着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凝聚着各族儿女的向心力。
王丽 摄
如今,承载五千年中华文脉的春节文化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多国政要向中国人民送上新春祝福,一声声蹩脚的汉语发出“过年好”的拜年;在法国巴黎,在美国纽约,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场场春节主题的音乐会奏响,一个个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还有不同肤色的人们,拿起毛笔,手写春联,描摹福字……中国年里的文化自信升腾并感染着全世界的友人。
癸卯兔年春节,人们不仅收获了团圆,也通过回家过年的点点滴滴,回归精神家园,澎湃文化自信,这是美好的愿景,更是希望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