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华容区聚焦省、市基层党建重点工作任务,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整市提升·城乡融合”试点工作,突出“五共"理念,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推行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评价管理,动员激励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形成"区域整体提升、乡镇主题突出、村组特色亮点”的良好工作格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华容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
芦花村是2022年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市级试点村,该村位于华容镇北部生态功能区,依托长江,东邻牌坊村,南接熊咀村,西靠包王村,国土面积4.4平方公里,下辖8个自然湾、10个村民小组,共687户2235人、党员79名,预备党员1名,近两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
近年来,该村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从“支部堡垒强、产业发展强、治理效能强”三个方向联合发力,有力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六大蝶变”,绘就美丽乡村“芦花画卷”。
支部堡垒强,服务变优乡村变美
芦花村以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为契机,注重在惠民上下功夫,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要求,全面解决原有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
推行“流动办公”,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里,截至目前,开展送医、送学等便民服务活动30余次,为百姓提供“零距离”贴心服务,形成了“服务为先”的党建特色。
推选9名党员中心户就近联系5-7名党员,每一名党员再联系5-7名群众,构建了“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的服务体系,每个“中心户”家门口都悬挂党员承诺,他们将责任扛在肩上,在村级事务中当好“六员”,带头拆除自家院墙,主动上门调解矛盾,村民已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自发开展环境维护、垃圾清运等活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助力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以党建推动民生发展。芦花村以“狠抓进度、真见实效”的目标要求,落实村干部工作责任,形成分管亲自抓,包片具体抓,相关工作人员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持续开展办实事活动,新建红色文化广场1座,道路扩宽植绿2000米,安装路灯20盏。
产业发展强,经济变强生活变好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芦花村积极牵手高校,利用废弃垃圾填埋场土地资源创办养殖场,成立芦花旺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高校+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与华农教授团队共同推进“肉羊-草综合种养殖产业化”项目,现已养殖优质羊700余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20余万元,带动周边5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达6万元,实现村强民富。
同时,芦花村在彭北湖现有农家乐的基础上投资200余万元进行400亩扩面改造,建成集垂钓娱乐、农家餐饮住宿、蔬菜瓜果采摘于一体的农村休闲示范区,目前彭泊湖已具有产业辐射效应,周边正在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采摘园等产业,带动了30余人就业。
治理效能强,乡风变淳底蕴变足
2022年5月13日下午,芦花村召开“稻田乡音”村民议事会第一次会议。“芦花村就是我们的家,村里的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家事就要自己管、家事就要自己议,这也是成立议事会的初衷和目标。”在芦花村党支部书记高述兵看来,此次芦花村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市级试点,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也是芦花真正的大事,大事就要听大家的意见。于是,经过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专班牵头,村两委推进,村组推选,芦花村成立了“稻田乡音”村民理事会。
以“稻田乡音”理事会为载体,28名理事会成员充分代表民意,共同商议讨论村规民约等事宜20件,解决路灯安装等问题25个,化解矛盾纠纷5个,形成了小事不出湾,大事不出村的良好氛围。
为了让村里的红色资源“活”起来,该村创新“红色+”模式,在维护遗址特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对新四军南下遗址进行修复。同时,通过翻族谱、查资料、访谈名人事迹,挖掘本土文化,弘扬正能量,形成“一湾一品”的村品牌。
抓党建促进基层治理。目前,该村村湾理事会下设红白理事组、环境监督组、乡风文明组等小组4个,在协调村“两委”做好村湾工作上发挥积极作用;谱写了《村规民约》三字经,引导村民同心同德、崇德向善。
在潜移默化中,不少村民逐渐开始关注村湾发展,现在村里开会都是由“不想来”到“愿意来”“一家子来”,会上人人畅所欲言,极大增强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从群众需求出发,该村探索出“1+5”志愿服务体系,即以“一明社工”为示范,以红领先锋、红袖、红领巾、微尘、花婆婆5支志愿服务队为抓手,引导全村各类队伍、社团遍地开花。同时,创新推行“志愿服务+信用积分”机制,通过改变“小习惯”获得“小积分”实现“大改变”。截至目前,共吸纳志愿者40余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4次。
策划:饶瑶、王焱尧
编辑:潘协凯、吴悠然、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