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均纳入人社部发布的5批共74个新职业当中,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就业形态不断孕育,不断涌现的新职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和就业新选择,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然而,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既有繁花,亦生稗草”,与传统就业方式相比,新就业形态特别是互联网新就业形态,在劳动关系、技术手段、组织方式、就业观念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差异。
强化规章制度,为新就业形态“保驾护航”。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绝大部分没有与平台或其他主体形成劳动关系,再加上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不断更新,他们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条件、最低劳动报酬等都缺乏规范。近年来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和劳动争议案件频发,也从侧面反映了现行新就业形态公共政策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存在盲区。全国人大代表陈紫萱也指出,新就业形态用工模式里,大量短期兼职用工、超龄已退休人员用工等成为普遍现象,劳动关系归属不明,遇到职业伤害容易责任归属不清。因此,要有针对性地探索制订符合新就业形态领域的政策制度,维护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及新就业形态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
强化职业培训,为新就业形态“铸魂蓄力”。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因其平台就业的特点,以往依托企业对本单位职工开展职工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制度无法发挥作用,导致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短缺,亟需加强和完善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探索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指导体系是新就业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以平台型企业为抓手,对于和平台业务密切相关的培训,通过税收优惠、培训补贴等方式调动平台型企业的积极性来加大培训力度,推进职校和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就业形态发展衔接匹配,使更多劳动者掌握相关技能,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中就业创业。
强化多方合力,为新就业形态“强身健体”。新就业形态要探索建立政府、平台企业、行业协会以及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一是要要明确平台企业责任。平台企业要在提升经济效率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兼顾公平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关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对劳动者的安全培训,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和激励制度方面,要公开透明,建立申诉渠道和反馈机制。二是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根据劳动者的类型,设立行业劳动标准,发挥用工规范指导作用,确保平台企业的运行符合行业规范。三是要用好“党建+”模式。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行业党委,大力推进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群体、快递员群体、外卖送餐员群体党建工作。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实现有效覆盖,不断扩大党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行业工会参与的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发挥好监督职能,督促平台企业规范劳动关系管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也增加了劳动者收入,提升了就业质量。只有保障好新就业形态下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助力新就业形态健康地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兜紧民生底线。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叶思奇(武汉武昌区)
责编:王舒娴